(一)夯基礎,積極構建法援網絡體系。一是實行開放式辦公。在縣政府政務服務中心一樓設置“一站式”法律援助服務窗口,與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公證處聯合辦公,優化功能分區,設立接待區、咨詢區及等候區,并在醒目位置擺放法律援助指南及宣傳資料,確保群眾“進門即指引、辦事無障礙”。通過簡化流程、整合資源,2024年累計接待群眾咨詢2100余人次,受理申請389件,服務效率提升30%。二是構建網格化站點。以縣法律援助中心為核心,在鄉鎮司法所、公檢法機關及勞動、婦聯等機構設立36個法律援助工作站,并在村(社區)建成321個聯系點,形成“1中心+36站+321點”三級服務網絡,積極打造中心與各聯系站點上下聯動、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法律援助惠民“服務圈”。三是暢通縣內外渠道。搶抓“橋頭堡”政策機遇,與佛山市禪城區共建“禪城——黎平法律援助協作中心”,設立勞務聯絡群,為在粵務工人員提供線上咨詢、跨域調解等服務。協作中心成立以來,累計解答法律咨詢278人次,協助處理勞資糾紛、工傷賠償等案件26起35人,有效保障外出務工人員權益。
(二)抓重點,切實解決特殊群體困難。一是暢通綠色通道。對農民工、殘疾人、婦女兒童等群體實行“免審查、當日辦、容缺辦”機制,2024年辦理農民工討薪案件36件,追回欠薪75萬元;辦結婦女兒童維權案件11件,受援人滿意度達98%。針對行動不便者,推行“上門服務+線上預約”,全年遠程辦理案件23件,覆蓋偏遠鄉鎮18個。二是配強法援隊伍。組建由32名專業律師組成的特殊群體服務團隊,建立“老帶新”培養機制,定期開展案件研討與技能培訓。2024年指派律師承辦案件291件,法院支持率95%,其中未成年人撫養權、農民工工傷賠償等案件勝訴率達100%。三是精準有效施策。推行“援調對接”模式,對爭議小、同戶籍案件優先調解,全年化解糾紛45起;對復雜案件實行“專家會診+訴訟兜底”,成功解決6起積壓案件,為受援人爭取賠償金43萬元。通過分類施策,案件受理率同比提高66%,調解成功率突破80%。
(三)建機制,不斷提升法援案件質量。一是規范服務流程。嚴格執行“受理—審查—指派—監督”閉環管理,推行經濟狀況承諾制,精準匹配案件性質與律師專長,動態跟蹤辦案進展。2024年案件指派合格率達100%,平均辦理周期縮短至25天。二是強化案件評查。制定黎平縣“法律援助案件質量提升年”活動工作方案,成立黎平縣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查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專家庫,開展評查222件,退回整改11件,合格率95.9%。將評查結果納入律師考核,倒逼服務質量提升。三是落實回訪監督。建立黎平縣法律援助受援人回訪制度,組成法律援助案件回訪工作專班對136件結案案件全覆蓋回訪,滿意度100%,收集建議28條并全部整改。同步完善投訴查處機制,2024年實現“零投訴”,法援公信力顯著增強。
(四)拓渠道,大力營造濃厚宣傳氛圍。一是線下陣地全覆蓋。利用縣鄉村三級法治宣傳欄、工作站展板等,公示申請流程、典型案例及聯絡方式,全年更新內容120次,發放手冊1.2萬份,覆蓋群眾5.4萬人次。二是線上宣傳立體化。依托“12348”熱線、“法潤侗鄉”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發布案例解讀、政策問答100余篇,閱讀量超10萬次;通過微信群、QQ群推送務工維權指南,惠及2.3萬外出人員。三是節點活動提質效。在“三八”婦女節、農民工返鄉季等節點,聯合多部門開展“送法進村寨”“車站普法行”等活動100余場,發放“外出務工維權明白卡”8000張,現場解答咨詢3600余人次,法律援助知曉率提升至90%。
(徐業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