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調控戰略上報國務院 收儲戰局可能重構
在國內通脹日趨嚴峻的大背景下,現行糧食調控機制正面臨重大考驗。
本報獨家獲悉,一份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撰寫的我國糧食調控政策的戰略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經上報至國務院。
知情人士透露,“規劃”對2008年來我國糧價異常波動做了深度分析,明確指出我國糧食調控的基礎與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現在有來自不同層面的利益博弈和沖突,致使現行的糧食調控機制已經被實質性弱化,政府調控難度和成本日益增大。
較為具體的分析是,政府連續3年提高糧食的最低收購價等托市政策,促使市場因此逐步形成了糧價只漲不跌的預期;而去年以來中糧、華糧等多元主體參與夏糧收購,由此打破中儲糧政策性糧食獨家壟斷收儲格局,也被認為是反而形成“逆向調控效應”——增加了市場壟斷、推動了糧價上行、提高了政策執行與監督成本、增加了宏觀調控的復雜性。
“規劃”還建議國家盡快規劃糧食調控機制的頂層設計,其中包括目標與原則、調控機制、制度框架等。該建議特別強調,糧食調控改革要“注重培育和扶持政策執行主體,鼓勵企業做大做優做強”、“強化儲備吞吐輪換、物流加工、進出口協調配合”、“嚴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產能擴張”。
調控不適癥
去年以來,國內三大主糧市場價格連續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尤其是玉米價格波動最為異常。盡管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等方面三番五次修改玉米拍賣規則,但始終未能奏效。時至今日,糧食政策調控出現嚴重的“不適癥”。
仿佛是刻意追求與國際 “接軌”,進入4月,芝加哥玉米期貨價格創下了2008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國內兩會之后,玉米價格又開始新一輪的上漲,幅度明顯大于水稻、小麥、大豆等糧食品種。
公開的信息顯示,目前南方主銷區的貿易商都普遍看漲未來玉米價格,在廣東港內優質玉米的報價已經超過每噸2300元。而在黑龍江、吉林等玉米主產省區,黑龍江3月玉米價格與上月相比上漲4.48%,遠高于水稻、大豆和小麥的漲幅;吉林方面目前中部地區烘干玉米出庫價格已達到每噸2020元-2030元。
與價格上漲相對應的是,產區農民對玉米價格上漲預期很高,普遍保持惜售心理,各方面主體收購玉米進展都頗為艱難。有業內人士分析,從去年春節以來國家儲備玉米拍賣力度很大,玉米庫存出現較大幅度下降,而中儲糧方面從今年1月恢復糧食收儲以來收購的玉米頗為有限,預計今年很難完成國家的玉米輪換補庫任務,這在很大程度上將弱化后期政府對玉米市場的調控能力。
吉林省糧食經濟學會秘書長劉笑然認為,下一步國內玉米市場供需矛盾將更加明顯。他感嘆,“農民捂糧惜售,難壞了不少以販賣糧食為生的糧食經紀人。”
前述知情人士告訴本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國內玉米價格的異常波動十分重視,早在去年就派人深入玉米主產區做了調研。調查認為,去年包括玉米在內的糧食價格上漲,主要的原因是國內政策因素所致,而所謂的相關“政策因素”,主要是指自2008年起,政府連續3年提高小麥和稻谷的最低收購價格,同年對玉米也開始實施臨時收儲的政策,由此市場逐步形成了糧價“只漲不跌”的預期。
此外,“規劃”的主要撰寫人還認為,從去年夏糧收購開始,中糧、中紡、華糧等多元主體打破中儲糧政策性糧食獨家壟斷收儲格局,參與小麥托市收購,也是推動去年國內糧價上行的另一個重要“政策因素”。
“規劃”中明確指出,最低收購價、臨時儲備、多元主體參與最低價競爭收購等糧食托市政策,向市場發出了強烈的價格托底信號,而現行糧食調控政策又缺乏相應的配套監管約束及懲處機制,多重“政策因素”導致的市場結果是糧食調控政策執行日趨變形走樣。
為此“規劃”建議,國家要對糧食調控體系進行頂層設計,要發揮和用好垂直管理體系調得動、用得上的優勢,不能因為出現中儲糧與其它央企、中央與地方之間等多種利益博弈而弱化了國家政策的調控。
誰是亂局者
對于去年夏糧收購期間出現的搶購小麥“亂象”,國內輿論幾乎一致認為,國家糧食收儲的頭號主角——中儲糧對此有著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官方指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現行以中儲糧為主導的托市收購政策缺乏競爭機制。
此后的一系列糧食調控政策,政府方面是有意引入更多的糧食收儲競爭主體。
10月上旬,國務院發文要求“中儲糧全面暫停除與儲備吞吐輪換直接相關業務以外的其他一切購銷經營活動”。11月11日,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聯合發文計劃引進中糧集團、華糧集團、中紡集團、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等企業進入中央儲備糧代儲領域。此外,還規定糧食類、油脂類中央儲備糧代儲資格均需單獨申請。
事實上,從去年夏糧收購開始,中糧、華糧等央企都已被政策允許參與糧食托市政策收購。對中糧等新入局者的再度放開表明,國內糧食收儲領域的多元競爭格局正在快速形成。
但前述“規劃”則認為,夏糧收購之所以出現抬價搶購小麥的 “亂象”,一方面是中儲糧本身累積了太多的管理問題,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中糧為首的參與托市收購的幾大央企本來長期偏重于發展糧食加工和貿易,將競爭采購的一部分糧食囤積起來,待價而沽,最終導致形成“逆向糧食調控效應”。
據本報了解,早在去年春季東北玉米上市期間,中糧、中紡、華糧等三大糧油央企就紛紛深入東北采購玉米。當時官方判斷東北玉米獲得豐收,破例給予中儲糧之外的55家國有糧企和南方省級大型糧企享受收購玉米每噸70元的政策補貼。
前述知情人士表示,當時中糧等國有糧企在東北收購了較大數量的政策性玉米,但此后國內玉米價格持續上漲,這些企業并沒有參與平抑市場價格,而是變相囤積了低價玉米,穩穩地獲得了政策補貼和價格落差帶來的雙重效益。
不過,隨著去年國務院下文暫停中儲糧的商貿營業,之后中儲糧秋糧收購也延續到今年1月下旬才展開,中糧集團在糧食收儲中的地位逐漸上升,權益逐漸增強。前述知情人士透露,在去年秋季玉米上市之后,中糧等一些大型糧企在玉米主產區競相抬價搶購,以爭取囤積更多糧源。而等到中儲糧方面進入市場收購,由于玉米市場價格遠遠高于國家規定的最低收購價,到目前為止,中儲糧今年第一批1000萬噸中央儲備玉米補庫的計劃幾近落空。
本報還獲悉,目前中糧集團下屬“中糧生化能源(肇東)有限公司”,地處黑龍江省肇東市,在國內號稱擁有“亞洲最具實力的酒精生產基地”,每年有能力加工轉化玉米120萬噸,除此之外,中糧方面在國內還擁有多家大型糧食深加工企業,每年消耗玉米數量外界難有確切估算。
有中儲糧內部人士透露,去年秋冬季中糧等在東北玉米主產區競價收購玉米的行為已經引起相關部委的重視,去年底至今年初,國家發改委等中央八部委聯合調查組就先后兩次前往黑龍江肇東市調查糧食生產和價格情況。
前述知情人士表示,此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上報的“規劃”,或將使中儲糧重獲糧食調控的穩定地位,而對中糧等方面明顯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