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難用電難融資難 沿海中小企業遭遇停工困境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008年的金融海嘯,引發了我國中小企業的一場大地震。根據中國社科院的一份調查顯示:約40%的中小企業在那次金融危機中關門大吉。
3年之后,一場似乎更加艱難的危機正考驗著百舸爭流的中小企業。在全國工商聯日前的一份調研顯示:在中小企業數量龐大的長三角地區,出現了大量企業停工、半停工局面。
工資翻倍利潤薄,招工難
與08年不同的是,中小企業的接到訂單并不少。停工的原因,卻有幾分無奈。今年年初以來,頻頻遭遇“招工難”、“用工荒”,讓江蘇部分中小企業遭遇生存困境。以下是江蘇臺記者發來的報道:
4月份以來,江蘇部分中小企業出現停工、半停工狀態。企業主反映,手頭的訂單并不少,可就是擔心企業缺電、缺工,生產不了那么多產品。在南京的安德門民工市場,一些企業由于擔心招人難,已經開始了明年的工人“預定”。職業機構介紹人小徐的手頭上,就已經有幾百個預設崗位。
小徐:預訂明年工人,行業有餐廳、保安、跟車送貨、快遞公司,蠻多的,賓館食堂都要人,幾百個崗是肯定要的。
因為供需的極度不對稱,安德門民工市場近來的工資水平水漲船高,飯店洗碗工、工廠紡織工等工資都翻了幾倍。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一些中小企業原本就很微薄的利潤再次被壓縮。然而,面對用工難,加工資是留住工人最直接的辦法。
小徐:工資、福利和今后的規劃發展,別看是農民工或者是操作工,他也很看重這一點,待遇不好的企業或者說福利待遇相對比較差的企業,這種企業不要說它現在缺人,以后會永遠缺人。
停三開四降能耗,用電難
在浙江玉環,因為停三開四的限電政策,一些企業因為“用電難”,不得不放慢腳步。以下是浙江臺記者發來的報道:
楚門電鍍廠每小時耗電量達800度。接到停三開四的限電通知,董事長張柳順十分無奈。
張柳順:電開不起來我們在生產線上的產品就要報廢了,自備發電機一天下來要增加成本1.5萬。如果做一百萬的產值來算,電費大概4萬元就夠了,靠發電柴油起碼20萬,企業就承受不起了。
玉環凱達眼鏡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德凱說限電已經影響了工廠的運轉。
黃德凱:星期四限電安排自己發電,星期天安排放假。原來有些用電量功能比較大的把它淘汰了,盡量使得用電量控制下來。
目前,玉環縣589家高耗能企業、2010年增加值能耗不降反升企業和規模以下用電量較大的企業,全部追加限電一天,實行停三開四。
準備金率又上調,融資難
除了用電難,融資難成為橫亙在中小企業面前的另一道難題。明天起,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將上調0.5個百分點。流動性收緊的同時,企業貸款的難度也在增大。浙江溫州的一些企業主,擔心企業因融資問題而面臨“斷糧”的危險。
劉潔在溫州樂清經營一家電器公司,去年她拿老廠房作抵押到銀行申請貸款,由于此前銀根開始收緊,批下來時她只拿到部分貸款,其余的貸款銀行讓她等一陣子,得知存款準備金率將再次上調的信息后,劉潔非常著急。
劉潔:現在我們廠房一期剛建好,接下去二期工程馬上要開始建設,還需很大一部分資金。這次上調加起來今年共調整了五次,以后我們貸款更難了。
溫州京橋高精密模具加工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小肖這幾天一直在關注存款準備金率上調的新聞,吳小肖坦言,部分企業可能因此而“斷糧”,即使一些企業能夠獲得貸款,在數量上也難以滿足需求。
吳小肖:接下去銀行可能會有選擇性地進行放貸,實力比較強的企業還好,像我們這些中小企業可能會貸不到款,有些企業會因此導致資金鏈緊張,甚至面臨倒閉。
評:推進改革迫在眉睫
招工難,用電難,融資難,加上生產成本增加,多方夾擊之下,不少中小企業經營堪憂。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佛山辦事處主任藍衛兵表示:如今的中小企業,比金融危機時面臨的壓力更大。
藍衛兵:國內特別是對于我們這個行業來說新國八條,國外傾銷的不斷加劇,造成我們內外交困,從這種情況底下我們可以這樣說,我們現在的困境比08年的時候應該說有相當大的一個壓力。
與08年的訂單危機不同,如今中小企業之難,實則是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陣痛。中國之聲特約評論員楊禹認為:不能讓中小企業的舉步維艱,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掣肘。而解決之道,已經超出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本身,新一輪改革的警報已經拉響。
楊禹:這個影響不僅會停留在企業個體的層面,我們知道“十二五”期間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一個積極的愿望是希望把增速稍微放慢一些,騰出工夫、精力和空間進行結構調整進行結構轉型,但是目前我們看到的如果這些難題不能夠破解,中小企業為主體的這些企業主體整個經濟活動放慢了,這樣帶來增速的下降并不是我們所期待得那種增速下降,這是一種被動的下降,這種被動的下降,一旦在某些區域成為一個階段性的趨勢的話,地方政府它會采取一些極端的辦法,或者說一些沒有按照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的辦法,仍然會用一些政府投資的方式里迅速的把經濟增速放款的局面改變,又變成了按照傳統的經濟發展市保增長這樣的一種局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推進改革來解決用工荒、用電荒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實在是迫在眉睫,必須要改,否則整體的改革應該算是一個比較好的改革的窗口。 (江蘇臺記者陳凌云 浙江臺記者陳征北 樂清臺記者李啟高 玉環臺記者張偉 林鴻 佛山臺記者鐘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