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三朝橋
重安三朝橋,彼此之間的距離不到50米,由于它們分別建于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因而人們就稱它們為“三朝橋”。
南邊是一座鐵索橋,修建于清朝同治十二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
此橋長36.5米,寬3.55米,距水面10米,有鐵索19根,其中17根為橋底鏈,2根為橋欄,橋鏈上全鋪設木板。重安鎮原是湘黔滇古驛道上的一處雄關和黔東水陸要津,水運直達洞庭湖,為湘黔邊區的重要貨物集散轉運地。因此,歷來為兵家所重,又被文人所詠。據史料記載,公元1873年,時任貴州提督的周達武,奉命率兵到南方“平亂”,路經重安遇發洪水,舟楫不通,兵將受阻,周提督心急如焚,感慨不已,后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搭浮橋得以過河,順利“平亂”。“平亂”結束后,周提督籌措白銀12000兩建造了鐵索橋。鐵索橋建成后,結束了重安要津“有渡無橋”的歷史。雖歷經百年風霜,鐵索橋的鏈子至今仍光滑锃亮而無銹痕,實為鐵索橋建設中的一個奧秘與奇跡。它與水西大渡橋、赤水大恩橋、福泉葛鏡橋合稱為“黔地四大鐵索橋”。
中間是抗戰時期修建的石墩鋼梁結構公路橋,始建于1938年,設計者是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此橋長30余米,寬5米多。1938年抗日戰爭初期,為了開辟后方戰場,國民黨政府開始籌備修建舊州機場。當時馮玉祥將軍率大軍南下,恰好途經重安江,看到重安江不能通汽車,無法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于是就撥銀圓10萬塊,在鐵索橋下方10米處修建鋼桁梁橋。橋由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設計,工程師程萬恭負責施工,所需鋼材從法國購進,用飛機運輸抵越南河內,轉火車運至昆明再抵重安江。1939年5月5日建成通車,橋面鋪木板、單行道,可通過一輛載重為10余噸的汽車。
1949年11月9日凌晨,國民黨軍隊第49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追擊下,從鎮遠逃往貴陽方向,為阻止解放軍過江,國民黨軍隊用炸藥將鋼桁梁橋炸毀,同時炸塌了鐵索橋重安一端的固定物,靠重安鎮的鐵索全部墜入水中。1950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十七軍的高庭樹科長命令搶修鋼桁梁橋,1951年初恢復通車。1980年6月黃平縣人民政府撥專款13000元,對此橋進行維修。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再建新橋后,鋼桁橋才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第三座橋為曲拱橋,鋼筋混凝土結構,1995年建成通車。1994年秋,省交通廳為適應現代化交通建設的需要,撥專款120萬元人民幣在鋼梁鐵橋下方40米處修建了鋼筋混凝土大橋。橋長60米,寬10米,設有人行道;橋面扶欄高80厘米,可同時容兩輛汽車通行,承重力為25噸至30噸。
“三朝橋”是歷史變遷的見證,也是不同朝代物質文明的標志。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的建筑水準、材料、技術、設計理念等大量信息,而且還蘊藏了不少奇聞逸事,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1939年春,著名學者聞一多教授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師生組成的“湘黔滇旅行團”途經重安古鎮,曾親自考察鐵索橋,并留下了“重安江鏈子橋”速寫名作。這幅珍品,凝聚了聞一多先生對祖國寶貴文化遺產的熱愛和贊美,至今仍放射著文化藝術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