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中國環保第一村”
記者 姜秀波
一場大火吞沒了一個村莊,難道就意味著一個村莊毀滅了嗎?
房屋燒了,還可以重建,但文明毀了,文化毀了,還能重建修復嗎?
其實,災后重建帶來的一個村莊真正意義上的毀滅,遠比一場大火可怕得多。
2005年7月17日,貴州省錦屏縣河口鄉文斗上寨村一村民使用電器不當,引起火災,燒毀房屋數十棟,受災103戶273人。同時燒毀的還有一株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樹種紅豆杉和一株百年桂花樹,以及3000多份清代林業契約、古建筑等。
一場百年不遇的大火,以及火災后的重建,考驗著這個有著700多年歷史、文化積淀厚重的,研究和開發價值極高的古老村落。
“價值連城”的村落
文斗苗寨有著500多年林木經營歷史,是一個有著悠久環保歷史,以獨特的古代少數民族生態環保文化而享譽于世的苗寨。曾被法國《歐洲時報》,國內《中國民族報》、《中國綠色時報》等媒體譽為“中國環保第一村”。
文斗苗寨位于錦屏縣西部清水江畔,早在300年前當地人就開始有意識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至今還保留有600多株百年古樹,其中有近百株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樹種紅豆杉、銀杏等。還留存有多塊清代環保古碑,其中有一塊古碑刻于清乾隆年間,系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環保古碑。 現該村村民家中珍藏有清代林業契約約3萬件,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現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統、最集中、獨一無二的林契文書,成為我國繼故宮博物院清代文獻和安徽“徽州文書”之后的清代第三大珍貴歷史文獻。



災前,文斗苗寨山清水秀,全部是清一色的木質樓房,特色鮮明。
文斗苗寨分為文斗上寨和文斗下寨兩個行政村,兩村唇齒相依,無明顯村界劃分。整個苗寨約300戶人家。大火燒毀的是文斗上寨中心地帶。
火災后,滿目瘡痍,一片狼籍。
讓人失望的災后重建
2008年2月,筆者再次來到文斗上寨村采訪。
經過兩年多的重建,當地村民在廢墟上“爭先恐后”地建起了80多棟新房屋,盡管大多數新房還保留原有特色,但仍有兩戶村民在村寨中心顯目位置建起了與原有建筑風格截然不同的半鋼筋混凝土半木質樓房。


讓人擔憂的是,模仿之風蔚起,有十多戶村民在木樓上建起了混凝土墻壁并安裝了“刺眼”的瓷磚。
與此同時,筆者發現,一些未受災的村民也“追星”似的在自己的房屋外圍和一些道路上使用水泥,與原來整個村寨的建筑風格和整體格局極不協調。
不僅如此,新建的房屋雜亂無序,當地村民沒有汲取教訓,沒有按當地政府部門的規劃設立防火隔離帶,大部分村民依然是在原來的宅地基上建起了木房。提起重建后的現狀,當地村民憂心仲仲。一位在外省打工剛回家的當地青年說:“很難想象,一旦發生火災,這個村寨又將會面臨怎樣的命運?”
“環保第一村”向何處去?
更讓人擔憂的是,一場大火,以及火災后雜亂無序的重建,使當地許多村民對保持村寨原有特色和發展旅游業失去了信心。
2000年前后,因為村里經常有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內清華、北大、中山、西南政法等高等學府的教授前來考察,加上法國《歐洲時報》、國內《中國綠色時報》、《中國民族報》等媒體的宣傳,文斗村民的旅游開發意識逐漸覺醒。
此后,文斗苗寨所屬的錦屏縣旅游部門將該村作為重點旅游村寨來進行開發,并且已經啟動、建成了一批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該村黨支部、村民委也把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作為村里的工作重點和遠景發展規劃。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環保第一村”的環保文化是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化的一個亮點,近年來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家科大衛先生在對文斗苗寨進行考察后,對文斗寨村民家中珍藏的清代林業契約曾有過這樣的一段評論:“這些 契約非常珍貴,像這樣大量、系統的反映一個地方民族、經濟及社會發展狀況的契約在中國很少,在世界上也不多見!”
就是這些珍貴的3萬份 清代林業契約,以及環保古碑等文物,與文斗苗寨的木樓人家完美結合。
正是寨中清一色的木樓,保持了文斗苗寨作為林業文化博物館的基本格調,奠定了其在中國古代環保史乃至世界環保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有專家建議把文斗苗寨建成中國第一個 林業契約博物館或者林業文化博物館。
然而,一場大火,以及火災后的重建,把這一切都變成了未知數。
當地政府對磚房說:“不”!
采訪中,筆者獲悉,2005年7月文斗上寨發生火災后,政府曾專門請縣建設、旅游、交通、消防等6個部門對文斗上寨的災后重建進行了科學的規劃。河口鄉政府的態度十分明確,為了發展旅游業,文斗村的民房一律不許建磚房,已經建的和在建的要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保持原有特色。
2006年,文斗上寨村黨支部、村民委對建半鋼筋混凝土半木質樓房的村民進行了勸導,那些村民已經答應建成后用木材進行外包裝,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付諸實施。
提到防火隔離帶問題,文斗上寨村黨支部負責人滿臉無奈,規劃做好了,但未能落實,關鍵是沒錢?h政府已經表態,根據規劃設立防火隔離帶時,每搬遷一戶,縣里補助2000元。但這只是“杯水車薪”,搬遷戶要解決地基等問題,這錢遠遠不夠。因此,村里在協調時極為困難。
采訪手記
一個村寨的重建,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現代文明”的沖擊,在保持原貌與享受“現在文明”之間,文斗人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我們沒有理由去責怪那些建鋼筋混泥土房屋的村民,他們希望生活質量提高,希望生活條件改善,這原本無可原非。
但一個村莊的原有建筑格局和整體審美格局改變了破壞了,這對于一個在有巨大旅游開發價值和科考研究價值的村莊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沉重的敗筆。
如果“鋼筋混泥土”建筑大量進入這個村寨,那么,“中國環保第一村”也就名存實亡了。
這是我們都不愿意看到的現實。
我們不愿意看到文斗苗族幾代人乃至十幾代人的心血積淀下來的有形和無形的財富毀于一場大火,我們更不愿意看到災后破壞性的重建。
其實,一場大火并不意味著一個村莊的真正意義上的毀滅。房屋燒了,還可以重建,但文明毀了,文化毀了,還能重建修復嗎?
關鍵是沒有實施一個系統而科學的重建規劃,缺少規劃后正確的、有效的、有序的引導。
不禁試問:
“中國環保第一村”,你還有勇氣恢復你昨日的風韻嗎?
“中國環保第一村”,誰來拯救你?拿什么來拯救你?
(原文發表于貴州政協報網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