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四川樂山某電力公司對43名貧困大學生進行每人3000元的扶貧助學捐贈時,要求被捐助的大學生向捐助者匯報平時的學習成績,每年至少提供一次在校學習、表現等有關情況的匯報材料。但一年后,有14名貧困大學生沒有一點消息反饋。近日,在2008年度的捐贈儀式上,這14名貧困大學生被取消了繼續受助的資格。 (《成都商報》9月12日)
考大學,是多少學子的夢想;考上大學,是多少貧困家庭學生改變命運的一條有效途徑。然而,隨著高校的擴招,考大學也不是那么難了。對于貧困家庭學生來說,難的是籌集那筆高昂的學費。“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面對貧困大學生,一些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完工成學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然而,有一些受助貧困大學生就不會“感恩”: 四川樂山某電力公司對43名貧困大學生中,竟然有14人對捐助方提出的“向捐助方匯報平時成績”的要求都做不到。我想:“匯報平時成績”不僅是捐助方,也是培養自己多年的父母的最基本要求。用捐助方的話來說:“他們不要什么回報,也不要他們說謝謝,但是企業拿出去的錢,想知道到底用在哪里,是拿去學習還是拿去玩電游了。”當然,感恩有很多途徑,并不一定要在短期時間內,用言語去表達。但作為受助者,有義務向資助企業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別人對自己伸出援助之手,處于感情上來說,也應常聯系,匯報學習生活狀況。“但一年后,14名大學生沒有一點消息反饋”,著實讓人感到寒心。
進入大學校門前,這14名大學生是經過幾年的家庭、學校教育的,筆者想不明白:咋就不會感恩?這到底是這些學子個人的原因,還是我們培養人才的教育體系出了問題?值得我們好好反思。
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大學生患有“情感冷漠癥”,對父母之恩,熟視無睹,麻木不仁者;對別人的關愛、幫助之恩,不言謝,甚至覺得是理所當然。這些大學生能談得上對社會有責任感?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小學、中學、大學開展系列的感恩活動,努力呼喚學生回報愛心的良知,重新構筑健全的人格,懂得愛的無私、偉大、純潔,激發學生愛的情感。特別是作為一名大學生,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更好地培養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追求一種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才能為社會作出貢獻。
(唐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