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姜巨標)“沒有電,用的是煤油燈,趕場走的是那條羊腸小道”,這是6年前,黔東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固本鄉九桃村民身有體會的事,也是固本鄉村 “無電、無路、無沼氣、無電話、無水”五難的真實寫照。而如今的九桃村家家戶戶電視、沼氣、電話、硬化的村級公路映入眼簾,擺脫貧困走上致富之路,成為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新農村建設一閃亮點。
九桃村位居錦屏、黎平、劍河三縣交界之處青山界的半山腰上,距固本鄉鎮上20多華里,全村僅有96戶人家、436口人,是固本鄉最小的一個自然村。長期以來,無公路、無通信、無電“三無”問題制約村里的發展,要致富先修路,先解決“三無”這種迫切需要成了村民們的共識。2000年國家開始實施“村村通電”工程,該村充分利用這一良機,積極宣傳這一意識,每次鄉村兩級開會把這一意識作為首要議程,大力發動鄉親集資,在鄉政府的幫助下,2001年正式實現通電。
用電解決了,但是村民家里的水果蔬菜、家畜、家用產品要靠的是傳統的運輸方式,這不但經濟效益不好,而且速度慢,所獲利潤少,有時很好的產品受到長時間的積壓,最后導致價格下降,如何把這一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成了一個最現實的問題,如何才能修一條好的公路,成了村級黨委班子成員的最頭痛的問題。一是修路的資金從何處來,二是大部分村民集資意識較為薄弱,常因為個人利益所影響,三是大部分村民生活較為困難,集資就等于給他們“雪上加霜”。正值2004年國家“村村通公路”公程的實施,在固本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級班子做好國家政策宣傳,使得這利民良策深入民心,積極發動村民集資,鼓勵全村村民捐資等形式籌集少部分資金,在縣交通局了解和重視下,2005年村公路正式建成。
固本鄉九桃村不但在解決“五難”上下功夫,而且在村民思想素質教育出新點子,把“富民強村,富家強國”這一思想意識宣傳到位,鄉級村級班子把“走出去,獲回來”觀念落到實處,加大教育力度,積極鼓勵村民外出打工,把村級遠程教育基作為村黨員首要學習場所,利用整體黨員力量帶動全村民眾的思想意識轉變;狠抓基礎教育力度,把適齡兒童入學受教育作為村級班子首要任務,確保無一貧困家庭孩子失學,通過表揚等各種形式鼓勵孩子接愛中高等教育;該村還大力實施“少生快富”工程,利用政府扶貧資金、項目幫助村民發展經濟,以促進村民生育觀念的轉變。
筆者在九桃村看到,家家戶戶彩電、電冰霜、電話等已經成為了最常用家用品,用上了潔凈的沼氣,據該村民介紹,前些年這些想都不敢想,近幾年發生這些變化是得益于黨中央好的政策,得益鄉級村級領導班子給我們思想意識的轉變,我們村每年外出務工村民占絕大分數,不但帶回了資金,而且要回了技術,我們能自己種好自己的地,產出好的果子,種出好的蔬菜、喂養出好的家畜。在固本鄉這個不到100戶的人家最小的自然村,就安裝電話68部,沼氣普及率達90%,電視普及率達80%,2006年被列為錦屏縣“新農村建設”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