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記者 潘光銀)雷公山腳有個吳秀祥,在他的一生中,1981年應該算是他人生的一個“風水嶺”。81年前,他生活坎坷,甚至有時候連飯都找不到吃;1981年后,他與茶葉結緣,如今不僅擁有3個茶園和3個加工點,還帶動了周邊500多戶農戶走上了種茶致富的道路,他因此被稱著了雷公山腳下的“茶王”。

圖:吳秀祥老人正在茶園作業
據介紹,今年58歲的吳秀祥家住雷山縣西江鎮腳堯村。在還沒有與茶葉結緣之前,他的生活道路坎坎坷坷。小時候,因兄弟姐妹眾多,加之他是老大,才讀完小學就輟學回家頂勞力,跟隨父母一起支撐貧困之家,遇到糧食歉收,全家衣食無著的時候,便跟著大人們上山挖蕨菜做蕨粑充饑。
度過了苦難的童年,他的日子也沒有好轉。靠做農活或者外出攬活過日子。雖然辛苦,但增強了社會閱歷,為將來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期間,有一段經歷特別值得一提。當時他在外地燒窯,經常看到別人弄茶葉去買,收入可觀,他看在眼里,記在了心頭。

圖:吳秀祥的這一“腳”跨出了貧困線
吳秀祥所在的腳堯村海拔較高,又屬于迎風坡,降雨頻繁,糧食經常歉收,群眾因此吃不上飯。進入上個世紀80年代,吳秀祥開始思考出路。他想起了在外燒窯時看到別人賣茶葉的情景。決定學著種茶。當年就落實了1畝。從此,與茶葉結下了不解之緣。
到第三年,茶葉開始收成,獲得30公斤,到雷山銀球茶公司出售得了60多元。到第五年,畝產茶青500斤,收入可觀。老吳掐指一算,感覺比種地還劃算,他決心擴大規模,努力干下去。
1988年,他的茶葉種植面積達到了3畝 ;1992年,老吳與雷山縣銀球茶公司聯合,在西江鎮黃里村建了一家茶葉加工點;2000年,他到雷山縣丹江鎮承包了一個荒蕪了的茶場,共計60畝。一年后該茶場起死回生,收入達到5萬。
這時候,老吳覺得還不“過癮”,于2004年到西江鎮連承村承包了100畝土地,遂建成了他目前最大的茶園。
截至目前,吳秀祥共擁有了3個茶園,3個加工點,年產值達到了20萬。
吳秀祥富起來了,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還十分貧困的家鄉父老。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他牛刀小試,種茶喜獲成功之后,就號召鄉親們把田土騰出來種茶。在他的動員下,到1988年,全村茶葉種植面積達到了70多畝。
據不完全的統計,受到吳秀祥影響而走上種茶致富路的群眾大約有500多戶,共建成了10個左右的茶葉加工點,覆蓋西江鎮大龍、小龍、黃里、中寨、羊屋等村寨。其中,不少人過上了小康生活,如種茶戶吳秀龍,在種茶之前糧食困難,88年種上8畝茶葉之后逐漸走上了致富路,如今年收入數萬元,在雷山縣城蓋起了大房子,成了“城里人”。
說起下一步,老吳的想法就是想通過各種方式,讓全縣海拔較高的村寨都種起茶葉來,把全縣的制茶、種茶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