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畔特困鄉怒放農民健康之花
——記錦屏縣河口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二、三事
子休 / 文
你知道什么叫邊遠貧困地區嗎?公路是奢侈品,電話是新玩藝,彩電是新鮮事物,鄉鎮衛生院是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租用民房……這是幾年前錦屏縣河口鄉的一種真實寫照。
時下,全州各地正在大張旗鼓地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作為貧困地區的錦屏縣河口鄉,那里農民的醫療狀況如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之春風是否吹綠了那里?
河口鄉位于錦屏縣西南部,距縣城65公里,山高坡陡,交通閉塞,全鄉19個村15861人星羅棋布般散落在崇山峻嶺之中,是一個典型的特困鄉。
貧困是特產,缺醫少藥也是特產。二十世紀90年代后,有些村寨辦起了衛生室,條件極其簡陋,衛生員醫療技術參差不齊,就連鄉衛生院也因幾次遭遇火災和水災,而長期在不足20平方米的租用民房里開展最原始的醫療衛生工作。農民看病難成了那里最頭疼的問題之一,沒錢看病,看病要到65公里外的縣城……
談起缺醫少藥,文斗村衛生員姜秀權感觸最深。2002年2月,村里一個50多歲的老漢患上了急性闌尾炎,疼起來要命,這個簡單的手術,到村里做不了,到鄉里也做不了,只有送到縣醫院,65公里漫長的路程,差點要了老漢的命。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不能讓這種狀況繼續下去,河口鄉的醫療衛生必須“大換血”。2003年,縣衛生局和鄉黨委政府痛下決心,重新調整了衛生院班底,配置了7名衛生技術人員,同時利用三板溪庫區整體搬遷的契機,規劃建設了衛生院樓房,19個村全部建起了衛生室,大大改善了醫療條件,提高了醫療水平。三年磨一劍,“大病不出鄉”在邊遠貧困的河口鄉不再是不可奢談的神話。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2007年,錦屏縣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每人每年交10元錢,咱們農民看病也報銷,這項利民惠民工程開始在河口鄉開花結果。
中仰村70歲的龍老漢是個貧困的孤身老人,2005年患上高血壓腦病,曾在親友支持幫助下,到貴陽、凱里等地醫院治療,花去了一大筆醫療費,對他來說是一種不可承擔之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后,今年4月25日,他住進鄉衛生院,5月下旬出院結帳時只花了1400多元,按照比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他報銷了980多元。也就是說,他這一次住院治療只花了400多元,而且住院期間衛生院還每天給他準備熱菜熱飯,讓他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提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龍老漢激動地說:“還是黨的政策好,現在我們農民看病容易多了!”
文斗上寨村63歲婦女李蘭鳳患上了再生障礙性貧血,身體極其虛弱,面無血色,渾身無力,整天躺在床上。她丈夫患腦出血,半身不遂,在州醫院住院,大筆醫療費用壓得家人喘不過氣來,親友勸李蘭鳳去住院治療,她說什么也不同意,怕花錢,增加家人的負擔。村里人告訴她,現在農民住院治療也能報銷了,花不了多少錢,反復勸說她才肯住院。住進鄉衛生院一個多月后,在醫生護士們的精心治療護理下,如今已經能下地干活,整個治療她家人只掏了700多元。
“以前得這種病沒錢治,只有在家等死,現在好了,有救了”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帶給老百姓的好處和實惠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河口衛生院院長范鋒告訴記者,現在河口鄉及周邊鄉鎮進該院住院治療的群眾每月超過30人,每年業務量不斷提高,從以前的幾千元上升到幾萬元,幾十萬元。
河口鄉衛生事業的發展是一個縮影,她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折射了我州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歷程。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一朵綻放在清水江畔的花,一支怒放在窮鄉僻壤的奇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