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來拯救學術尊嚴
寒風中,一個苦熬數年寒窗的博士欲將其風華正茂的青春止于縱身一躍,只因為得不到他本應得到的將以謀生的畢業證,原因竟是沒有做完導師交付的博士論文之外的工作。沒有“最丑”只有“更丑”,學術不端丑聞輪番上演,公眾近乎麻木的神經再次被刺痛。年輕的生命最終得以挽救,但是應該拿什么來拯救你,我們的學術尊嚴?
學術尊嚴的喪失直接影響學術聲譽,讓學者、學術界蒙羞,甚至有損國家聲譽。最近,國際知名學術雜志《柳葉刀》《自然》已開始關注中國學術界的造假事件。對于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論文近乎崇拜的中國學術界,以如此方式受到關注和提醒,不能不說是個諷刺。
更為嚴重的是,伴隨學術尊嚴喪失而來的是學術公信力的下降。學術是學科發展的基礎,也是時代進步的思想引擎。一旦學術公信力下降,不但學術本身的發展要受影響,而且會對整個社會的信任基礎產生動搖。在辨別信息真假的時候,公眾應該更相信學術研究、更相信專家學者。然而,“誰請專家,專家就替誰說話”——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葛洪義的批評或許有點絕對,但絕非空穴來風。
在劣幣驅良幣的效應下,對部分群體的不信任會波及到整個學術界。爭吵得熱鬧異常的曹操墓真假之辯,已遠遠超出學術討論的范圍,儼然成了一部荒誕劇——嚴肅如考古這樣的學術研究都遭遇信任危機。更可怕的是,這種懷疑情緒很可能會被放大,大到有專家參與咨詢的政府決策、小到對某個事件的科學解釋,都會被一再質疑。
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官本位體制、權力和經濟利益的綁架引誘、社會誠信基礎的缺乏等等,這些都是被一再詬病的引起學術不端的原因。相關管理機制已在逐步改革和完善,但處在輿論漩渦中的學術界更應反躬自省。
“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如果每個學者都能自覺加強自身修養,養成敬畏學術之心,就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那樣,尊重它的規律,那么就會少幾分浮躁、多幾分慎重。只有對學術有所敬畏,學術才會有尊嚴,學者才會得到尊重。
拯救學術尊嚴就是拯救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