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遇難者 讓活著的人民生活更有尊嚴
國旗徐徐下降,旗角輕輕揚動。鮮紅的旗幟,凝彌著難以抑制的哀傷,隨風飄散,化作風中的低泣……2010年4月21日,時間定格,舉國哀悼。悲慟玉樹之災,告慰亡者之靈,凝聚民族之愛,締結國民之心。
青海,玉樹,4月14日,7時49分,7.1級地震。歷史必須銘刻這組地點、時間和事件的組合,地動山搖,墻倒屋塌,人間悲鳴。我們難用什么詞匯來指摘天災的降臨,難有什么預感來避免災禍的發生。除卻悲傷,面對大自然的突然發飆,我們唯能慶幸的,是國、民力量的迅速積聚,為坍塌破碎的玉樹,支撐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災后數日,在玉樹生死相間的救援之間,在沙塵雪雹交互的天氣之下,在高原稀薄少氧的空氣之中,有幸存者不斷被發現,有嬰兒爆發出人生的第一聲啼哭,生命的奇跡一再出現;你看孩子的臉上開始綻放笑容,你看臨時課堂里開始唱響歌謠,生活在經受了地震的暴力折磨之后,仍在堅強、堅韌地繼續……
4月21日,從國家領導人到青海村落中的黎民百姓,在嚴閉娛樂游戲的肅聲里,在媒體相約黑白報道的素色里,向著玉樹,靜默哀思。這一刻,亡靈尊嚴得享,生者悲情獲慰。在人性關懷的語境中,“尊重生命”被放到了高于一切的地位。
還有什么,比死亡更沉重?還有什么,比生命更寶貴?舉國哀悼,是在汶川地震“哀悼日”之后,再次為黎民而設,國家層面的蒼生情懷和責任擔當已經躍然于形式之上,有了更高的升華和彰顯。國旗半降的,不僅僅是那根旗桿上的些許高度,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哀思表達,更是國家層面的大愛升騰!
在這樣的民族凝聚中,在這樣的國家理念里,我們還有什么可以畏懼?哀悼遇難者,是在發出“讓人民更有尊嚴的活”的宣言。尊嚴依傍,逝者遠足;之于生者的我們,更當好好地活,要活得更有尊嚴,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