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Social2.0潮流將超越美國
新浪網訊 美國是多應用構成的多平臺,而中國是單應用構成的單平臺。Social2.0時代最理想的結構恰恰是中國結構,而不是美國結構
今天大家都看到微博很火,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大潮流的開始,即社會生活的網絡化。Web2.0的浪潮出現后,Social2.0的浪潮也將隨之涌現。這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們在網絡上做的所有社交活動,它本身也是社交的一部分。這意味著我的活動要和別人共享,別人的數據也要和我共享,比如我在網上購物要看我的朋友們買了什么,這就是社會生活網絡化。社會生活整個被搬到了網上,這會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從我們的生活習慣到社會結構都會發生巨大的改變。
例如社會信息傳播的方式,有了Twitter以后信息傳播得更廣了,但信息質量也下降了,一條信息到底是真還是假,是對還是錯,如何進行評判?在Social2.0時代,信息將更加純凈,因為人們的社會資本將能夠量化。一個人首先有物質資本,比如金錢、房產、金條等;其次是后資本主義時代強調的能力資本,包括學問、經驗、膽識等;再往后就是社會資本。社會資本體現在幾個層次上,第一是信用,第二是影響力。在社會化的網絡上,人們需要進行快速的社交,素不相識的人之間要做生意,這時候選擇誰?就要選擇社會資本最好的人。Social2.0會把社會資本和社會信用加以量化和顯性化,讓這些在現實生活中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能夠互相進行比較。
這種顯性化的系統能夠讓社會更迅速地趨于穩定,其中最關鍵問題是交易成本要低,其前提就要建立信用系統。有了量化和顯性化的基礎以后,社會生活的網絡化大潮就到來了,所有我們日常的行為都會遷移到網絡上,而且會比以前更精彩。這種潮流是革命性的,絕不只是在網上聊聊天發個微博,或者名人在網上做個秀而已,它會動搖到所有的一切。
特別是在中國,Social2.0潮流將來得更加深刻。我們先看美國,所有的互聯網應用做大后就形成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比如Facebook建立起一個社交網絡,這個網絡和Twitter、LinkedIn是不互通的,所有的應用定位都很清晰但是不交叉,這帶來一個弱點,就是不同網絡生態系統之間的封閉與隔絕。
再看中國,沒有那么多主流應用。中國沒有LinkedIn,甚至基本上沒有Facebook,但我們有一個主流應用,就是微博,而且是以新浪微博占據領先地位,這就變成了美國是多應用構成的多平臺,而中國是單應用構成的單平臺。一般情況下,單平臺會極度封閉,QQ是個很典型的例子,一馬當先后絕不開放。美國的網絡應用雖然是多平臺,但是每個平臺有自己獨特定位的時候也封閉。只有到了中國,即使是單平臺也開放得很徹底,新浪微博的徹底開放,造成騰訊微博也得被迫跟著開放。
這就形成了很有趣的局面。理論上講,一個徹底開放的單平臺基于社交關系可以架構各種應用,同一個社交關系可以做出Facebook來,同一個社交關系只要允許有單向連接就變成了Twitter,同一個社交關系如果強調的是商務就變成了LinkedIn。簡而言之,單平臺的用戶是活在一張網絡里的,好比手機的通訊錄里有些人是工作聯系人,有些人是家庭成員,有些人是朋友,但是我們不會在手機里存四個通訊錄,因為借助標記我們可以分清所有的聯系人。
就此而言,Social2.0時代最理想的結構恰恰是中國結構,而不是美國結構,因為美國的幾個主流社交網絡是封閉的,導致出現一個很麻煩的局面,用戶在不同的網絡里認識不同的人,彼此之間不能有效地打通。而在中國,這個開放局面本不應該出現,因為微博符合封閉的特征,但是現在因為種種原因反倒開放了。
這種偶然性的巧合非常罕見。第一,中國的網絡應用只有一個大的開放平臺;第二,這個大平臺開放得比國外都徹底,使得其具備了開發多重用途的基礎。所以,這也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契機。這個機會簡直太好了,未來的中國互聯網會因此而更加精彩,現在好戲才剛剛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