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苗族文化開發與保護成效明顯
雷山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加強苗族文化保護與開發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文化設施不斷完善。先后建成縣文化館、文化體育活動中心、西江苗族博物館、中國苗族銀飾刺繡博物館、民族廣場、青少年活動中心等以及在鄉村大力建設農民文化書屋、農民活動室以及跳鼓場、蘆笙坪等,使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基本實現“村村有文化活動場所、寨寨有民族文化隊伍”。
人才培養成績喜人。縣文工團培養輸送出去的人才有400余人,其中為各類藝術大專院校輸送17人,為廣州、深圳輸送8人,為省級文藝團體輸送2人,為州藝術團體輸送15人,為全國各地方旅游景區景點培養280余人,為農村培養藝術骨干1360人。對首批77名民族民間歌師、技師、藝人進行了命名,其中,有2人獲得國家級“文化傳承人”稱號,有1人獲得高級工藝師,一批人獲得中級工藝師職稱。
文化進校園效果明顯。積極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進賓館酒店“四進”活動,有67所中、小學校325個班級開設了民族民間文化教育課,有13600多名學生接受民族文化教育。雷山二中被省教育廳授予“校園歌聲示范基地”。西江中小學為了營造濃厚的民族校園氛圍,把民族服飾作為師生校服使用。2008年11月《雷山縣鄉土文化試用教材》出版發行,使全縣中、小學校有了統一的民族文化教材。雷山二中開設苗文課,進行“雙語文”教學。著名的陶堯小學“苗文陳列室”也僅成為專家學者考察、觀光的基地和窗口。
文化產品得到開發。縣民族文工團自編自演的節目近300多個,最具民族特色的節目有蘆笙舞、銅鼓舞、錦雞舞、苗族歌舞等,曾被譽為“雷公山下的輕騎兵”,多次赴省、赴京參加少數民族群眾藝術觀摩演出。2010年雷山縣南猛蘆笙舞參加在廣州舉辦全國第五屆“群星獎”決賽獲金獎,其《搓敢嬉對》表演項目參加貴州省第七屆少數民族運動會獲金獎,參加全國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獲二等獎。民間工藝品得到開發。目前該縣開發的民族民間工藝品主要有:銀飾、刺繡、織錦、蠟染、根雕、蘆笙、剪紙、土陶、木梳、竹雕、根雕等。
同時,該縣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目前已有苗族鼓藏節、苗年、吊腳樓建筑技藝、服飾(刺繡)、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苗族蘆笙舞、苗族銅鼓舞、苗族飛歌、苗族織錦、苗醫苗藥共11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潘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