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水利設施缺乏致干旱加劇 村民晝夜排隊打水
據中國青年報消息 70歲的任永春從來沒見過這么嚴重的旱災。這位從小到大生長在貴州省石阡縣大沙壩鄉沙槽村的老人,如今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守在村里的老井旁,等水。
從春季開始,貴州大部分地區的降雨量偏少,7月以來,貴州省銅仁、畢節、安順、貴陽、黔西南、黔東南、黔南和遵義等8個市(州)的70多個縣(市、區)遭受旱災。
貴州省減災委、民政廳公開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4日,因旱受災總人口1200多萬人,近240萬人、80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
8月4日至7日,中國青年報記者走進受災嚴重的黔西縣、石阡縣,探訪被干旱灼傷的山村。
即使下雨也救不回水稻的命
8月5日,中國青年報記者從貴陽市出發,大約8小時車程到達石阡縣沙槽村。一路上汽車經過修文縣、甕安縣、余慶縣,隨處可見道路兩旁枯黃的玉米和干涸的水道。
對于沙槽村來說,上一次下雨,是在兩個月前的農歷五月。那一天,全村老少把房頂上接到的雨水收集起來,抓緊時間犁了田,插了秧。農歷三月初種下的玉米,也因為那場雨,長勢喜人。
村里的莊稼人都在等待農歷七月下地收獲玉米,農歷九月下田收獲稻谷。
但事與愿違,自從農歷五月的那場雨后,沙槽村就再也沒下過雨,30多攝氏度的高溫一直灼燒著這個村子的每一個角落。
在村口一片枯黃的玉米地里,泥土變成了一個個“沙球”,用手輕輕一捏,“沙球”就碎成細沙,干得沒有一絲水分。
玉米稈上,保留著一些金黃的老玉米。任永春說,能收獲一些老玉米算是運氣不錯的。今年自己收了將近1000斤玉米,比去年少收了一多半。
旱情對沙槽村水稻的打擊卻是致命的。
走進一片片綠油油的水稻田里,撥開已經長到四五十厘米的水稻,露出的是龜裂的田地,縱橫交錯的裂口能伸進一只手掌。現在正是水稻抽穗的季節,但放眼望去,幾乎沒有水稻抽穗。
“沒用了,即使下雨也救不回水稻的命。”任永春說,今年的稻谷沒什么指望,現在還顧不得想下半年的糧食問題,最著急的是全村人的吃水問題。
任永春所在的村民組,飲用水源來自一口老井。沒有人記得這口井是什么時候打的。64歲的村民冉茂枝說,自己“當姑娘的時候”,就喝這口井的水。
現在,這口老井承擔著50多戶人喝水的重任。在井邊,中國青年報記者看到,許多水桶依照順序排開。村民陶永坤說,50多戶人都編了號,大家依照編號順次打水,每次只能打兩桶,大約80斤,每天只能打兩次。
“每打幾桶,井里就沒水了,要等著水慢慢從井底滲出來,再打。”陶永坤說,每家每戶都派人24小時守水,輪到哪家就是哪家,不能插隊。
陶永坤擔心,如果再有5天不下雨,老井可能也要干了,只有等著政府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