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協民族文學凱里創作基地掛牌成立(圖)
訪談:
馮藝談文化基礎設施建
記者:馮老師,您好,我首先詢問一下您之前知道黔東南、來過黔東南么?她給您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呢?
馮藝:我兩年前來過貴州,但遺憾的是沒有到黔東南這邊來。盡管我沒有來過,但我對它還是有所了解,而我對于它的了解,是借助于網絡、電視、書本。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黔東南發布的一個叫《等你,等你,等你》的廣告,畫面上有身著苗侗服飾,翩翩起舞的少數民族同胞,有美麗的山水風光,很誘人。不過,最初我還是持懷疑態度,因為電話畫面畢竟是經過后期制作加工的。但是,今天我來到了這里,參觀了美麗的凱里民族風情園,觀看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后,我覺得這廣告一點也不假,真的如一句話所說,這是“人類疲憊心靈棲息的最后家園”。
記者:請您談談文化基礎設施的重要性。
記者:馮老師,您好,我首先詢問一下您之前知道黔東南、來過黔東南么?她給您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呢?
馮藝:我兩年前來過貴州,但遺憾的是沒有到黔東南這邊來。盡管我沒有來過,但我對它還是有所了解,而我對于它的了解,是借助于網絡、電視、書本。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黔東南發布的一個叫《等你,等你,等你》的廣告,畫面上有身著苗侗服飾,翩翩起舞的少數民族同胞,有美麗的山水風光,很誘人。不過,最初我還是持懷疑態度,因為電話畫面畢竟是經過后期制作加工的。但是,今天我來到了這里,參觀了美麗的凱里民族風情園,觀看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后,我覺得這廣告一點也不假,真的如一句話所說,這是“人類疲憊心靈棲息的最后家園”。
記者:請您談談文化基礎設施的重要性。
馮藝: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加公共文化文化活動等,是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以實現的基礎和保障,優先安排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積極推進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大力推動博物館等免費開放,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主題和任務。尤其是加快民族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將更加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文化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的本質要求。
記者:盡管您之前未曾來到黔東南,但看得出來,您對她還是有所了解的,那請您談談黔東南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上給你留下的印象。
馮藝:我們現在身處凱里民族風情園內,它實際上就屬于一種文化基礎設施,這里有山有水,還有獨具民族特色的風雨橋、風雨樓等建筑,在這里,就忘記了城市的喧囂。而據我所知,在黔東南,像這樣的文化基礎設施還有很多,實話實說,我很羨慕。這就讓我認識到,黔東南州在文化基礎設施上是下了功夫的。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剛剛結束,這次會議特別強調加強對文化設施的建設投入。近年來黔東南建了不少文化公共服務設施,逐步構筑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文化服務體系,不僅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惠及了廣大人民群眾,還為民族文化的發掘、保護和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特別符合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會議精神。希望黔東南繼續努力,將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記者:盡管黔東南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是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在此,請您為黔東南州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些意見和建議。
記者:盡管您之前未曾來到黔東南,但看得出來,您對她還是有所了解的,那請您談談黔東南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上給你留下的印象。
馮藝:我們現在身處凱里民族風情園內,它實際上就屬于一種文化基礎設施,這里有山有水,還有獨具民族特色的風雨橋、風雨樓等建筑,在這里,就忘記了城市的喧囂。而據我所知,在黔東南,像這樣的文化基礎設施還有很多,實話實說,我很羨慕。這就讓我認識到,黔東南州在文化基礎設施上是下了功夫的。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剛剛結束,這次會議特別強調加強對文化設施的建設投入。近年來黔東南建了不少文化公共服務設施,逐步構筑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文化服務體系,不僅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惠及了廣大人民群眾,還為民族文化的發掘、保護和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特別符合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會議精神。希望黔東南繼續努力,將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記者:盡管黔東南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是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在此,請您為黔東南州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些意見和建議。
馮藝:在這里,我就想說一句,建議黔東南繼續加大對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力度,建一些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劇場等等,讓人民群眾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推動我們的民族文化走向大發展、大繁榮。
人物資料:
馮藝,當過六年工人,在北京上了四年大學,1983年畢業后分配到廣西民族出版社工作, 馮藝先后任編輯、總編輯、社長等職。1997年出任廣西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1999年當選為廣西作家協會主席。1982年開始散文詩和散文的創作,發表過散文詩、散文300多章(篇),其中《大瑤山的思考》曾獲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屆青年文學創作獎;出版的作品集有《朱紅色的沉思》、《云山朗月》、《逝水流痕》、《廣西當代作家叢書(馮藝卷)》等,其中散文集《朱紅色的沉思》榮獲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20集電視紀錄片《西部的發現》、10集電視片《飛越廣西》總撰稿人。廣西文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編審。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科技人才稱號。2003年入選廣西文學藝術家十三年成果展示會文藝家。
人物資料:
馮藝,當過六年工人,在北京上了四年大學,1983年畢業后分配到廣西民族出版社工作, 馮藝先后任編輯、總編輯、社長等職。1997年出任廣西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1999年當選為廣西作家協會主席。1982年開始散文詩和散文的創作,發表過散文詩、散文300多章(篇),其中《大瑤山的思考》曾獲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屆青年文學創作獎;出版的作品集有《朱紅色的沉思》、《云山朗月》、《逝水流痕》、《廣西當代作家叢書(馮藝卷)》等,其中散文集《朱紅色的沉思》榮獲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20集電視紀錄片《西部的發現》、10集電視片《飛越廣西》總撰稿人。廣西文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編審。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科技人才稱號。2003年入選廣西文學藝術家十三年成果展示會文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