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黨建工作基礎 凝心聚力促發展
全州有基層黨組織8213個,其中黨委284個,黨總支304個,黨支部7625個。黨員165877名,其中女黨員31414名,農村黨員118931名,少數民族黨員131167名;35歲及以下的32402名,占1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77179名,占46.5%。近年來,黔東南州按照中央和省委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總體部署,緊貼少數民族地區實際,著力抓基層打基礎、抓重點增亮點、抓創新求突破、抓特色出經驗,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創新發展。
建強隊伍:夯實黨建工作基礎
近年來,黔東南州高度重視干部隊伍建設,積極推行干部競爭性選拔、公開選拔等干部選拔新形式,堅持把競爭機制引入到選人用人中,變“伯樂相馬”為“賽場選優”。先后完成了第一批6名副縣級領導干部公開選拔和凱里市1名副市長競爭性選拔,開展了第二批43個職位的公開選拔和競爭性選拔工作;在麻江縣開展2名鄉鎮副職競爭性選拔,在天柱縣、臺江縣、劍河縣開展初始提名推薦鄉鎮黨政正職試點;開展鄉鎮干部交流任職工作,從州直機關選派10名優秀年輕干部到鄉鎮任黨政正職,從鄉鎮選調9名黨政正職到州直機關擔任科長;開展鄉鎮黨委書記跨縣交流,天柱縣、黃平縣分別選派1名優秀年輕干部交流擔任鄉鎮黨委書記。加大考錄力度,2011年考錄鄉鎮機關公務員41名,安排146名選調生到鄉鎮工作,注入了新鮮血液。在2010年村(居)“兩委”換屆選舉中,以“一好雙強”為目標,采取“公推直選”、“兩推一選”和“海選”等方式,選舉產生3304名村(居)黨組織書記和村(居)委會主任。加大干部上掛下派鍛煉力度,2007年以來,選派部分鄉科級以上干部到中直、省直、重慶工業園區、寧波等沿海發達地區和貴陽市重點企業掛職鍛煉,下派518名干部赴農村開展黨建扶貧和“三進三支”工作;積極選聘優秀高校畢業生到基層鍛煉,先后選聘了308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任職。調整和充實基層黨建工作力量,選派211名機關干部掛任211個鄉(鎮、街道)黨建專職副書記,配備211名鄉(鎮、街道)黨委組織干事,安排3304名黨建指導員入鄉駐村主抓黨建工作。
抓好大規模培訓干部工作,著力提高干部的發展能力。近3年來,共舉辦各類培訓講座、培訓班3320期,培訓各級各類干部19.93萬人次;相繼在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上海浦東新區區委黨校等培訓機構舉辦各類培訓研討班,學習生態建設、資本運作、工業經濟、園區經濟、城市規劃和文化旅游產業等知識,不斷提高干部的綜合素質和推動發展的能力。此外,認真抓好人才引進和管理服務工作,面向全國招聘緊缺人才和高層次人才83人,成立了全省首個政府主導型的“黔東南州院士專家服務中心”,目前已有39名兩院院士和全國知名專家為我州經濟社會發展把脈。
創新載體:增強黨建工作活力
針對我州廣大農村地處山區,大部分村民以自然寨聚居,點多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組級建設十分薄弱,普遍存在管理不到位,工作開展難、落實難等實際問題,2006年6月,凱里市積極探索村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小組管理機制,在龍場鎮平寨村石龍寨組率先開展“村民小組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組管委”)試點工作,發揮了探路子作示范的作用,填補了村組管理鏈條斷裂“真空”,實現了從“村官虛理”向“組民自治”的轉變。2009年11月,州委在深入調研、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出臺了擴大“組管委”試點的意見,在全州204個鄉(鎮)375個村民小組中開展“組管委”試點工作,創新了村組工作模式、組織架構和服務功能,實現了自我管理,加強了自我監督,強化了自我教育,加快了自我發展,形成了新農村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民主建設的良性互動局面。如凱里市龍場鎮平寨村石龍寨“組管委”成立后,選舉了包括組長、副組長、成員及各小組長在內的22個同志,每個同志有崗有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實現了從“無人管事”向“有人辦事”轉變。
為落實“書記抓、抓書記”工作,2008年,在岑鞏縣開展基層黨組織書記“雙承諾、雙述職、雙評議、雙公開”試點活動。2009年,州委在完善“書記抓、抓書記”工作機制和黨委書記抓黨建工作問責制的基礎上,出臺了在全州推廣基層黨組織書記“四雙”活動的意見,規定基層黨組織書記每年分別向上級黨組織、向黨員群眾和服務對象承諾興辦一批實事、解決一批實際問題;每年分別向上級黨組織、向黨員群眾和服務對象進行述職;每年在述職大會上接受黨員群眾和服務對象的評議,上級黨組織每年組織一次對下級黨組織書記的評議;公開黨組織書記承諾事項、完成情況及整改內容,公開對黨組織書記的評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