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來信尋恩人續 好小伙8年資助8名貧困生
據魯中晨報 近日,一封求助信從貴州省臺江縣發來,信中一名叫萬天英的苗族女孩稱,山東有一名叫隋剛的大哥哥,常年資助她和哥哥上學,卻一直不肯告知他的工作單位,她只知道隋剛在一家鋼鐵廠工作。
萬天英的來信中留有隋剛的手機號碼。5月10日中午,記者找到了信中所說的隋剛——張店鋼鐵總廠的一名普通工人。
偶然機會資助萬天英
“那個小姑娘我知道,今年應該是16歲了,上初二。”隋剛告訴記者,這名叫萬天英的女孩是他從2008年開始資助的。2008年下半年的一天,隋剛在一份報紙上見到了關于萬天英的報道:萬天英是貴州省臺江縣方召鄉巫腳交村人,在家里排行老三,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有病,一家人生活十分艱難。“我當時看了她的情況就不忍心,心想,平時再節省點幫助幫助她。”第二天,隋剛通過查號臺取得方召鄉鄉政府的電話,鄉政府給了他巫腳交村村書記的手機號。“我記得很清楚,那個電話打了20多分鐘,他聽不懂我說的,我也聽不懂他說的。”隋剛說,由于對方普通話十分生硬,雙方交流起來非常困難。“單核實村里有沒有萬天英就花了10分鐘。”隋剛說,經過雙方的耐心交流,他確認了萬天英的家庭情況屬實。在與萬天英所在學校取得聯系后,隋剛開始每月給萬天英寄錢,有時候寄去些學習用品、書籍、報刊等。
此后,隋剛一面按月給萬天英寄錢,一面與她展開書信往來,鼓勵她好好學習。“她在信里說她上學要翻過幾十個山頭,走五個小時的路,當時我還以為她是寫錯了,把‘十幾個’寫成了‘幾十個’,后來我去了她住的地方才發現,她沒有寫錯,的確就是要翻過幾十個山頭。”隋剛告訴記者,他曾于2009年5月去貴州看望過萬天英,發現當地人的生存條件是他從未想到的。
8年資助8名貧困生
事實上,萬天英只是隋剛資助的眾多貧困生中的一個,從2002年至今,他先后資助過8名貧困生,其中有5名仍在資助。“我的想法很明確,起碼要讓他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如果他們選擇上高中,我也會繼續資助,但如果他們考上了大學,我就實在無能為力了。”隋剛認為,資助行為應量力而行,他雖然收入不高,但通過省吃儉用還是能夠供得起幾名小學生和初中生的。“你可能也看出來了,我這人對穿的沒啥要求,我也不抽煙、不喝酒,省下的錢資助這些孩子豈不是更有意義。”隋剛說。
說起自己資助的第一個孩子,隋剛至今印象深刻。那是2002年的一天,他在一本雜志上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寫的是湖北一名貧困小學生的故事。按照文章上的地址,隋剛給這名小學生寄去了學習用品,此后還多次給對方寄去學習書籍。“我的想法很簡單,我就是想幫助他們,沒有別的。”對于資助貧困生的初衷,隋剛說。
2004年,隋剛又在電視節目上看到貴州省麻江縣碧波鄉巖下村一名貧困生的資料,他又一次伸出了援手。從那年開始,隋剛開始訂閱貴州的報刊,“我想了解那里的人,了解那里需要幫助的人。”隋剛說,他后來資助的多個貧困生都是他從貴州報刊上得到消息的。
面對非議他堅持著
每月給貧困生匯款、郵寄物品的單據,隋剛保留著其中一部分,到現在已經是厚厚一沓了。與那些貧困生的往來書信,隋剛也大都保留著,他覺得這是自己的一筆財富。
作為一名月收入只有兩千元左右的普通工人,每月靠省吃儉用資助貧困生,在部分人看來,隋剛很傻。要知道,在隋剛第一次資助貧困生的2002年,他的月工資不到800元。“有人知道我做的這些事后說我傻,我不在乎,我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我能從中獲得快樂,這是最重要的。”隋剛告訴記者。
對于兒子的資助行為,隋剛的父母都很支持。“我父母都是善良的人,特別是我父親,是個熱心腸。”隋剛說,他的資助行為受家庭影響很大。“你將來還會繼續資助這些貧困生嗎?”記者問。“我會的,不能斷開,一旦斷開他們就可能面臨輟學,時間耽誤不起。”隋剛非常堅定地說。
同時,隋剛也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引起更多人對失學兒童的關注,“我一個人的力量太小了,只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他們、幫助他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生上學難的問題。”隋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