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王炳真)說到四合院,人們一般會想到北京那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南房組成的獨立庭院———北京四合院。殊不知,遠在“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莽莽的月亮山森林里,被譽為“深山里的明珠”的榕江縣栽麻鄉大利侗寨,也有獨具侗族建筑風格的四合院。
栽麻鄉大利村位于榕江縣東面,距縣城26公里,全寨有271戶人家,1200余人,全為侗族。大利侗寨不僅有侗族村寨特有的鼓樓、花橋等建筑物,有蜚聲海內外的侗族大歌,還有50余株圍繞在寨子四周、樹齡超過500年的特大古楠木群和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間的石板古道。更叫人稱奇的是,這個侗寨居然有具有濃郁侗鄉建筑風格的“干欄”式木質四合院!原來,大利侗寨共有這種“干欄”式木質侗鄉四合院8幢,遺憾的是有6幢毀于清朝咸同年間的兵火,只有兩幢風雨至今。其中楊氏四合院最具特色。
這幢楊氏四合院建于清朝道光年間,坐東南而面朝西北,立地三樓,全為杉木結構,青瓦屋面。通面寬16.5米,通高14.7米,占地231平方米,建筑面積585平方米。樓院由前堂、兩廂、正屋組成,中有天井,是封閉的四合院。樓院正面懸掛著書法筆力剛勁,結構嚴謹,字跡陽刻入木的“棟宇維新”巨匾,正屋則懸掛“年進朝頤”大匾。院宅聳立在青石板鋪就的地基上,有立柱48根,設有24門、36窗,兩個客廳,4個廚房;一、二樓上屋住人,三樓置放農具等。底屋即天井,則是家族議事、納涼、擺古、吃飯的地方。這宅院有一奇的地方,一、二樓的各小間有“連通門”,也就是門門相同。
現在,這座已經風雨一百余年的侗鄉“干欄”式木質四合院,依然屹立穿寨而過的利洞溪畔,楊氏后代有的還住在這幢古老的院里。據介紹,高峰時,這幢四合院曾有家族14戶,祖孫三代,男女老少90余人共同住過。如今,這幢楊氏四合院已成為大利侗寨的一個旅游景點,是人們到大利的必去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