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虎是福“貓虎雙喜”嫁娶易
虎玲:我叫貓玲,也是虎玲。
二嫂虎艷芬表示 奶奶姓“哈”太奶奶姓熊 太爺爺太奶奶是“虎熊絕配”
身份證上是虎某,日常生活中叫“貓某”,這是本報連日獨家報道廣州著名演員虎艷芬姓氏引出的虎年趣聞。記者昨日到疑似虎艷芬祖籍地的四川新都了解到,當地派出所只認“虎”不認“貓”,姓“虎”稱“貓”有可能傳承兩代人后消失。姓“虎”稱“貓”帶來的不僅有尷尬,還有“嫁娶容易”“貓虎雙喜”般的奇遇。虎艷芬表示,姓虎是福,她的太爺爺、太奶奶是“熊虎配”,但兩位老人恩愛一生未有沖突。
本報記者胡利攝影報道
身份證上是虎某,日常生活中叫“貓某”,這是本報連日獨家報道廣州著名演員虎艷芬姓氏引出的虎年趣聞。記者昨日到疑似虎艷芬祖籍地的四川新都了解到,當地派出所只認“虎”不認“貓”,姓“虎”稱“貓”有可能傳承兩代人后消失。姓“虎”稱“貓”帶來的不僅有尷尬,還有“嫁娶容易”“貓虎雙喜”般的奇遇。虎艷芬表示,姓虎是福,她的太爺爺、太奶奶是“熊虎配”,但兩位老人恩愛一生未有沖突。
“二嫂”家族“字輩”至今無法考據
為完成認“貓”歸宗意愿,飾演《外來媳婦本地郎》中“二嫂”角色的虎艷芬曾把爺爺的姓名發短信給記者,以期通過爺爺的“字輩”對接祖籍地的虎(貓)姓“字輩”。或許是年代久遠之故,她大致確定爺爺的字輩是“應”或“映”。而四川新都龍虎村的虎(貓)姓族人說,他們最常見的“字輩”是坤、庸、世、延、永、先、玉、繼等20個字,其中并無“應”或“映”字。但新都人讀“永”字的音,并非讀“yong”音,而是讀“yun”音,這與“應”或“映”的音十分接近。或許因粵語與川話的音色差異,將流傳千百年的音異化了。
龍虎村的虎(貓)姓族人還說,當地有一墓園,面積至少有6畝,估計包括約500年來的族人都葬于此,是族人歷史悠久的一大見證。若虎艷芬祖先真是從四川新都遷出,龍虎村無疑就是她的祖籍地。可是,目前無人研究龍虎村虎(貓)姓族人的淵源與分支,還無法從“字輩排行”方面給虎艷芬一個完整的答案。
“二嫂”家族中有趣姓氏真不少
“說起少有的姓氏,我家還有很多,我奶奶姓‘哈’,太奶奶姓‘熊’。”虎艷芬昨日告訴記者,以前她們沒有過分關注姓氏問題,此次本報的報道令她想起了自己家族的有趣姓氏。她發現,嫁進“虎家”的人不光姓氏奇怪,而且都勤勞善良。
虎艷芬的太爺爺,娶的是姓熊的太奶奶,但“虎熊配”并沒有出現迷信者所說的不好之處。兩位老人一生恩愛,未發生過什么沖突,并且都兒孫成群、高壽成仙。唯一遺憾的是,至今她也不清楚姓哈的奶奶娘家在何處。
“虎貓”同姓有話題 抱得美人歸
“我自稱姓貓,解釋姓虎,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運氣。”虎玉飛是一個才參加工作5年的小伙子,而今已算“成家立業”。他說,他是一家公司的業務員,出門洽談業務時自我介紹是“貓玉飛”,客戶一聽,可奇怪了,馬上來了興趣。接著,他把印有“虎玉飛”的名片遞過去,客戶此時卻發現“貓”變成了“虎”,興趣又平添幾分,對他的印象隨即深刻。自此以后,雙方就姓名問題熱烈探討,他做生意便順手了許多,業務越來越有聲有色。
虎玉飛的老婆是四川內江人,已身懷六甲,他們是經媒人介紹認識的。虎玉飛說,他與老婆初識時,老婆對他一會姓“貓”一會姓“虎”倍感稀奇,兩人由此展開話題,最終抱得美人歸。
“二嫂”故鄉地形似虎
疑似虎艷芬祖籍地的新都龍虎村只是成都平原的一個小村莊。村民指著住房對面起伏的坡地說,坡地左側是虎腳、虎頭,中間是虎身,右側即是虎尾巴,整個形狀就是老虎。而虎姓族人在這里居住的時間長短,已經無人記得了,或許是500年,或許更長。但他們選擇此地居住,傳說與“虎形”地形有關,暗含久居之意。
“我叫‘貓’玉成是不爭的事實,村里人都這么叫,只有出去打工時我才叫虎玉成。”村民虎玉成表示,本報報道的姓“虎”稱“貓”情況在新都非常明顯。他們每年大年初一拜年,必定是先去跟外婆或岳母拜年,別的親戚則抽其他時間去,就是有做大官的親戚也不例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體現對生養者母親的高度尊重。
同學糾正“虎”讀“貓”
“我既是‘貓’玲,也是虎玲,今天以雙重身份迎接你。”虎玲是虎玉成的漂亮女兒,今年才19歲。因本報針對她的姓“虎”稱“貓”報道,近幾天她已成了“名人”,很多媒體點名要采訪她。不過她說,她還連累了同學要為她正名。
初中同學羅麗是為虎玲當眾糾正讀音的第一人。一天,虎玲到羅麗所在的高中玩,同學們問虎玲叫啥,虎玲馬上回答“貓玲”。同學們大惑不解,問羅麗“到底是哪個貓”。羅麗情急之下登上教室講臺,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出一個“虎”字。羅麗說,“這個‘虎’字在虎玲家鄉就是讀‘貓’”。
派出所認“虎”不認“貓”
村民身份證上印的都是“虎某”,當地派出所等單位為其辦理各種手續時,會否因村民自稱“貓某”而改變文件上的寫法?村民說,由于稱“虎”為“貓”歷史悠久,派出所等單位的工作人員一到當地上任就耳聞其“奇”了。他們找工作人員辦手續自稱“貓某”的瞬間,工作人員基本上都能反應過來。在手續上寫“虎某”,彼此交流中叫“貓某”,也已心照不宣。
另有村民則表示,有時自稱“虎某”的人去找工作人員辦事,有些工作人員反倒會認為對方叫“胡某”。偶爾也會遇到向工作人員自稱“貓某”后,工作人員會在當事人一欄寫成“苗某”的情況。只要稍加解釋,就可明了于心。
私塾老師怕虎學生
對于姓“虎”稱“貓”的具體原因,龍虎村的虎姓村民無一能說清原因。他們說,因為沒有記述全面的家譜,他們無法知道自己的姓氏演變歷程。或許老虎歷來是兇狠的象征,不討人喜歡,是祖先決定自稱姓“貓”的原因。
據今年73歲的虎永旭回憶,他在解放前上私塾時,盡管自己交齊了一斗二升大米的學費,但還是被老師在花名冊上打了個圈。所有虎姓學生的名字,都被這種莫名其妙的圈圈住。后來他通過多種情況分析得知,私塾老師認為虎姓雖自稱姓“貓”,而威猛卻不會輕易減弱,打上一個圈即表示能束縛這個學生。
“貓”姓兩代后消失
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使姓“虎”稱“貓”的習慣遭到巨大沖擊。記者發現,眼下還在堅持姓“虎”稱“貓”的村民,多數是家中的中老年人。他們一輩子很少離開自己的村莊,去得最遠的地方是成都中心城區。之所以延續“貓”的叫法,完全是受“祖傳稱呼”影響。他們去成都中心城區,也會因為頻繁的解釋而妥協,會直接稱呼自己叫“虎某”,而不是先“貓”后“虎”。
像虎玲一樣的少男少女,受求學、務工等生活軌跡的左右,已越來越快地走入現代“氛圍”,對語言的規范使用她們也越發重視。“叫法實在口羅嗦”,令她們習慣改口按照身份證稱呼自己,介紹自己。村民告訴本報記者,他們預計,當地姓“虎”稱“貓”的習慣很可能會在兩代人后消失,最近的一代,是從虎玲這代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