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依靠群眾為民所需——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發展文化生產力
貴州日報評論 文化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終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和多元化文化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從黨執政為民的高度來認識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用人民群眾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來檢驗改革工作進展和成果。
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講,堅持文化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就是要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基本歸宿,能否使社會主義文化朝著更加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向發展,是檢驗文化體制改革成敗得失的最高尺度。因此,要充分尊重并落實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權利,始終面向大眾、貼近大眾,這既是文化體制改革的原則之一,也是它的目標之一。
文化體制改革的實踐主體是群眾,文化體制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特殊性,注定了整個過程要廣大人民群眾理解、面對和克服。要堅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充分調動群眾支持改革、參與改革、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及時將中央、省委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精神傳達貫徹到基層,使文化體制改革的各項方針政策深入人心,充分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
文化體制改革單位,要認真聽取群眾意見,鼓勵多種形式的探索試驗,充分尊重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善于從群眾和基層的改革實踐中吸取經驗和智慧。有關部門要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在改革中要切實維護好職工權益,絕不能以損害群眾的基本利益為改革代價。要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打消群眾顧慮,使廣大群眾明白改革最終符合他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使改革獲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文化體制改革涉及多方面的利益關系,推進的難度很大,必須注意發揮和保護好群眾的積極性,在全社會形成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改革才能取得成功。怎樣調動文化團體群眾的積極性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正確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最充分地調動各方面的改革積極性。要向群眾講清楚,與其長期在窘迫和困難中過日子,還不如咬牙改革,盡快走出困境,盡快邁入市場,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需要。
文化的生命力來自實踐,創造力源自生活。實現文化繁榮發展,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中,進行文化的創造,打造出群眾喜愛、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與人民群眾心心相印,把人民群眾作為文化產品的表現主體,更好地反映人民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和輝煌業績。
人民群眾是文化產品的享有者,文化產品最終應由人民群眾來評判。要制定科學評判標準和評價體系,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根本目的,把人民群眾認可不認可、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標準,使我們的文化產品真正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經得起群眾和市場的檢驗。讓文化體制改革成為從民所愿,為民所需的變革,成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變革。(貴州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