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依法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加快推進旅游發展—訪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莫章海
黔東南日報訊 (記者 楊玉婷 舒增付 王道東)近日,記者就關于我州文化體制改革的相關問題訪問了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莫章海:
記者:莫主任,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首先請您談談我們該如何深刻領會、全面把握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
莫章海:總書記在今年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中學習時,對文化體制改革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了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也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根本途徑。胡總書記的講話對推動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通過深入學習胡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我認識到,文化體制不改革,就很難適應快速發展的經濟形勢,會影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只有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才能提升我國的綜合實力,沒有文化的支撐是不可能的。文化體制改革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務于人民。文化本身屬于人民大眾,為大眾服務的。這就要求政府要為人民大眾搭建一個平臺,滿足人民公共文化的需求,如我州在公共設施方面的建設還不夠完備,文化廣場等有所欠缺,州人大、政協對這個問題十分關注。所以,文化體制改革,是為了更好地提升我國在國際舞臺競爭力的需要,也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需要。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有了文化的支撐,國家、社會才能快速、健康發展,才能提升綜合競爭力。
記者:胡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指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緊迫感和必要性。您能否結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來談談我州現行文化體制存在的弊端?我州該如何深入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來依法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民族文化?
莫章海:從我州現行的文化體制改革中存在的弊端來看,和全國差不多。同時我州有更深層次的一些問題。我州是以苗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非常豐富。但長期以來,由于經濟滯后,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方面受到了極大影響,政府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經濟實力薄弱的矛盾,是相當突出的。在管理體制上,我州經營性的文化單位在連接市場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弱點,過多依靠行政干預和政府保護,在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上沒有發揮積極的作用。
其次,在我州的文化體制中,政府與社會、行政與市場發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比如鼓勵在民間發展我州的民族文化方面,以市場的方式辦文化方面等等,我們的研究不深入、措施不到位。在文化產業方面,比如斗牛是我州非常有特色、有魅力的文化項目,但未能形成產業,帶動其他經濟發展,我們在這方面需要大力趕上。由于經濟實力的薄弱,許多富有特色的文化,未能得到應有的保護和發展,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研究。總的說來,我州經濟發展的落后,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加上我們的市場面窄,我們的思維和觀念也跟不上時代需求,如我們有一些可以走出去、拿出去的東西,我們沒有去很好地研究、推介。這些模式、弊端是客觀存在的,需要我們正視與重視。現在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展開,我們要抓住機遇,在經濟的不斷發展中逐步將這些弊端消除。
要改變弊端,一是需要政府的行政措施,二是需要法制手段,這里我主要想講法制手段。作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依法保護民族文化是我們的責任。我州在這個方面出臺了《民族村寨保護條例》,由于非物質文化全國還沒有統一的規范,對非物質文化的定義有一定難度,我們就先考慮有形的物質文化,對民族村寨進行立法保護,當然其中也包含了非物質文化的內容。我們州人大將加大在這方面的地方立法。
以法制手段來保護民族文化,具有幾方面的作用:第一、通過立法可以提高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意識;第二、通過立法可以提升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手段,形成法律制度,避免人為的因素;第三、可以規范人們的行為,該鼓勵的與該禁止,該發揚與該限制,都能得到有效的規范;第四、可以明確責任,從而各盡其責,在保護傳承民族文化方面發揮不同的作用。第五、具有法制保障的功能,通過立法,做到有法可依;第六、可以保護傳承人,通過認定和鼓勵,能更好規范和更好地發揮作用;第七、通過法制手段還能加大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文化需要交流,而知識產權等方面也需要適當的保護,也為文化安全建立相關的法理依據。
記者:您從法制方面來談保護民族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健康發展,這是具有深遠意義的舉措,我們期待著我州關于民族文化的立法更為完備。您能否再談談如何以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手段,促進我州文化與旅游的雙向互動,加快旅游產業發展?謝謝!
莫章海:目前,州委、州政府都在做這方面的工作,這是值得肯定的,也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文化產業的改革已在逐步展開,如在州歌舞團的改制方面就作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文化和旅游這個方面如何實現雙發展雙促進這一問題上,我認為:首先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繼續按照州委、州政府的部署,即公益性文化與經營性文化要剝離,在公益性文化方面要加大投入。如凱里市市民需要一個文化廣場,是公益性的文化設施,政府在這方面要加大投入的比例。其次,經營性文化單位剝離之后,政府要加強引導,盡快使其適應市場和社會的需要,把我們的民族文化和外界的需要對接起來,把我們民族文化中優秀的一面傳承下來。這些都需要專業人才隊伍來研究、提煉和包裝,面對市場時才能拿得出“產品”,所以在打造“產品”方面我們還需要下大力氣。從全州的旅游和文化來看,經營分散,重點不突出,存在著較大的盲目性,這并不是完全符合我州的實際情況。我州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民族生態文化旅游是最大的是亮點,也是最大的賣點,搞旅游要根據各縣自身的特點,打造本土品牌,這樣才能取得可持續發展。在我州旅游開發中,西江的發展模式值得大家借鑒的,民族文化是有形與無形的結合,是實景和軟文化的結合,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結合。只有提高精品意識,打造精品線路,做大做強黔東南的旅游品牌,這樣我州的旅游業才能取得更快、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