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醫藥的簡介
苗藥(資料圖)
苗藥是指在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烏蒙山脈、武陵山脈、鄂西山地、大苗山脈及海南山地燈地區種植、生長的中草藥材。是我國苗族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中藥材的有機組成部分。
苗族和侗族集中分布的廣大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這里山巒重疊,江河縱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植被繁茂,植、動、礦物藥資源十分豐富,歷來是我國藥材主要產區。數千年來各兄弟民族在這些地區生息耕耘,并在與疾病作斗爭的漫長歷史中創造了豐富的醫藥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成為我國傳統醫藥的組成部分。由于過去苗族無文字,所用藥物的種類、名稱及藥用經驗等僅靠口傳腦記,有的藥物或散載于漢文抄本及古本草中,因此無苗醫藥的專書著述。1949年之后,通過對苗族聚居地區的醫藥進行廣泛地調查、整理工作,苗族藥物開始載入全國或地方性的專著。如:《中國民族藥物志》第一卷(1984年)收載苗藥40種;第二卷(1990年)收載苗藥30種;《苗族藥物集》(1988年)收載苗藥163種;《貴州少數民族藥物集》(1989年)收載苗藥91種;《苗族醫藥學》(1992年)收載苗藥340種。其他還有湖南、云南、廣西等省區所出版的有關書籍和發表的學術論文中都包括了不少苗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常見的藥可達1500種之多,常用的約200種。
苗醫認為,毒、虧、傷、積、菌、蟲是導致人體生病的六種因素,簡稱六因。而六因歸根結底都要用產生毒害力的方式才能導致人體生病,所以苗醫素有“無毒不生病”之說。如常可遇到的風毒、冷毒、火毒、氣毒、水毒、鹽毒等。診斷疾病是通過把脈、聽聲、觀察顏色、詢問病情,用手觸、摸、扣、打、刮、按、搬、量等傳統方法,觀察人體皮膚的顏色,精神的變化,體溫、脈搏、呼吸、心跳、血壓、語音反射功能等方面的異常,觀察身體的汁水、尿液、血氣、病原體等致病物以及指紋、舌象、目色、鼻竅、咽喉、耳道、肛門、尿口、淋巴、筋骨皮肉的形態結構變化等。
苗族聚居的山區藥物資源種類之多、產量之大、品質之好,是許多平壩地區所不能及。如:貴州主要出口的藥材茯苓、天麻、桔梗、半夏、南星、首烏、黃精、鉤藤、杜仲等,許多主產于幾個苗族聚居的自治州。僅茯苓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年產量就達7692.9公擔;黃柏年產量達6706公斤,吳萸達22.8公擔,桔梗年產量達171384公斤。僅天麻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年產量就達1萬公斤。其他產量大的藥材亦很多。從各地民間眾多的藥市盛況也可充分表現出苗藥資源的豐富性,有的藥市有大小攤位數十至數百個,上市各類野生(少數家種)鮮、干藥材幾十至幾百種。最常見的藥材如:各種血藤、鐵筷子、百金條、白龍須、藍布正、地星宿、果上葉、黑骨藤、飛龍掌血、草烏、大風藤、八爪金、淫羊藿、海金沙、透骨香、白及、金櫻子、徐長卿、仙鶴草、田基黃等等。另有部分珍稀品種如八角蓮、九月生、金鐵鎖、一支箭、仙桃草、穿山甲、和氣草、菌靈芝等在藥市上也偶有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