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圓圓墓之謎
提起陳圓圓,幾乎誰都知道她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她在明清之際的歷史上,曾與闖王李自成及明末總兵、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發生過關系,后來還因為她被李自成(或說劉宗敏)掠走之后,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歷史的車輪頓然改轍換路。這樣的一位煙花女子,頻繁地見之于史書和民間傳說,以蔡東藩的《清史演義》為例,該書中說,陳圓圓名沅,能詩善畫,又善彈琴,因遭亂流落,淪為歌妓,藩府田琬(明崇禎帝寵妃之女)聞其艷名,伏勢以千金購得,遂改名為圓圓。在田府的一次宴會上,吳三桂對她一見傾心,便劫娶而去……
在各種記載中可以看出,陳圓圓的確是一位色藝雙絕的女子,而這也正是她招惹是非之處。我們認為,簡單地把美人與禍水相提并論是有失公證的。陳圓圓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究竟起到過什么作用,將來自有公論。我們這里要談的,是這位美人最后的命運和歸宿。而這個問題,由于史料上沒有確切的記載,許多年來眾說紛紜,至今還是疑案一樁。
說到陳圓圓歸葬何處,據我們所知,有如下說法。有說陳圓圓葬于蘇州、上海的,也有說她葬于陜西、四川的,但持此說者均拿不出可靠的史料,甚至僅僅是一種臆測而已,故不可信。
有一種“寧遠說”,共憑據是在《甲申傳信錄》中記載:自成進北京后,劉宗敏向吳三桂之父吳襄索要陳沅,即陳圓圓,吳襄回答說,陳已被送到寧遠(今遼寧興城)吳三桂處去了,而且已經死了。這一說法與明清之際的傳說不符,而且從當時情況看,很可能是吳襄在威逼之下的推托之詞,其可靠性極差。但也有信此說者,如《國榷》作者談遷、《明季北略》作者計六奇、《續綏寇紀略》作者葉夢珠和當代作家姚雪垠等。
還有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認為陳圓圓香魂歸于云南,明確地說,是在昆明?滴鯐r陸次云的《圓圓傳》敘述了吳三桂在云南被封為平西王后,建蘇臺,營郿塢,華貴無比,陳圓圓常歌“大風之章”向他獻媚,吹捧他“神開不可一世,”因而受到吳三桂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房之寵。后來陳圓圓參與了吳三桂的叛亂陰謀,和吳三桂一同被殲。而寫于陸次云《圓圓曲》之后、鈕琇的《圓圓傳》,記述得更為詳細,且與陸傳所云有所出入:吳三桂進爵為王之后,在昆明占據五華山永歷故宮,起初他想將陳圓圓扶為正妃,但陳婉言推辭了。吳三桂于是另娶一女,此女妒心極強,群姬之艷而進幸者,均被其恨而殺之。陳圓圓獨居別院,不施粉黛,因與其未生嫌隙,未遭其忌。吳三桂圖謀叛亂時,陳圓圓有所覺察,但自感力不能禁,遂以年邁之由向吳三桂請求為女道士,得到許可后便離宮入山,與藥爐經卷為伴,然對陳圓圓的結局卻未有明確交代。據我們了解,有“吳三桂兵敗,陳圓圓自沉蓮花池”的說法。
由于據學者考證,無論是蘇州、上海,抑或是昆明,都沒有發現陳圓圓的墓,致使上述說法因無確實證據而未可憑信。
值得注意的是,1983年貴州岑鞏縣的同志提出了“陳圓圓魂歸思州”的新說法。其說云:經過查考,初步認為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獅子山上的一座古墓即為陳圓圓安息之地。思州是岑鞏的古稱,馬家寨一帶,群山起伏,溪流縱橫。獅子山上的一座土堆,便是人們所說的陳圓圓墓。墓前有一通3尺高的石碑,中間陰刻11個楷體字:“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旁刻“皇清雍正六年歲次戌申仲冬月吉立”。立碑人是兒子吳啟華、孫子吳仁杰等。
馬家寨的人全都姓吳,而且世代自稱為吳三桂之后,吳姓老人講,吳三桂乳名應隆,其父吳襄,遼東高郵人。吳三桂反清后曾在湖南稱周帝,將敗時,軍師馬寶暗護陳圓圓及吳三桂的兒子吳啟華到思州鰲山寺避難。康熙二十四年吳啟華下山定居,為了紀念馬寶的恩情,同時為避清廷搜捕和誅殺就把居住的寨子稱為馬家寨了。
有關人員考釋,上述說法與史料所載基本相符,且有人將碑上的11個字譯釋為“故第一世祖吳家陳圓圓王妃之墓”。這些都旨在說明此處的真實性。當然,迄今為止,最后的結論還沒有得出,我們期待著專家學者們早日揭開此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