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庭同志戰斗的一生
李光庭,1906年出生于貴州松桃縣寨冠村一個貧農家庭,家境貧寒,生活艱苦。光庭自幼聰穎過人,好勝調皮。在家鄉讀過兩年私塾之后,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無法繼續上學,即由其父安排去學裁縫,即當學徒。
1925年10月,賀龍部隊進駐銅仁,在銅仁收編和招募士兵,擴大武裝。光庭對于賀龍為窮人打天下、兩把菜刀鬧革命、打富濟貧的種種傳說早已耳聞,乘賀龍的第二次擴軍,他毅然報名參加了賀龍的部隊。
1926年6月,賀龍率部在銅仁誓師北伐,揮軍直抵湖南。同年8月,進駐常德。這個月下旬,周逸群受中國共產黨派遣,率國民革命軍左翼宣傳隊到常德,并任賀龍部隊政治部主任。
北伐戰爭中,賀龍部隊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賀龍任軍長,周逸群任政治部主任。李光庭也由士兵提升為班長。此后,光庭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的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失敗后,李光庭到黔籍將領李曉炎擴編的第四十三軍,任上尉連長。1930年,謝彬的八十五師在黔東收編李曉炎余部時,李光庭也在收編之列。李光庭被任命為教導大隊的中尉助理教官,負責射擊、劈刺、投彈和制式教練等課目訓練。
八十五師在漢口設有辦事處,唐壽南任該辦事處主任。唐壽南是貴州凱里人,黃浦軍校五期學生,中校軍銜。通過他的推薦和介紹,舒保初、王毅(即王蕓生)等都來到八十五師。王毅被編入軍士教導大隊,后舒保初被師部保送入南京國民黨中央軍事學校研究班學習并由時任中共南京市委書記冷少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結業后,仍回八十五師,任軍士教導大隊第一中隊區隊長。
舒保初到教導大隊后,積極開展黨的秘密工作,發展中共黨員,建立中共黨支部。經過一段時期的接觸和了解之后,舒保初先后發展了李光庭、黃克勤、莫德維、宋應達、周庭賢、郭紹藩等十幾人為中共黨員,同時建立了黨支部,舒保初任支部書記。
經過舒保初充分地進行思想教育和組織準備之后,在教導大隊很快形成了一批骨干力量。而當時的國內斗爭形勢,由于中共中央為王明“左”傾錯誤路線所統治,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贛根據地損失很大,急需擴大紅軍隊伍。
面對這種嚴峻的革命形勢,舒保初等人經周密計劃和研究,準備擊斃師長謝彬,領導八十五師官兵起義,參加紅軍。但是,正當這一行動部署即將就緒的時候,被郭紹藩叛變告密(解放初,郭紹藩被公安部門逮捕審訊后,在松桃槍決),除李光庭、喻雷、王毅等人聞訊連夜逃跑外,舒保初等十余人均被謝彬逮捕,用刺刀殺害于崇陽城外的小河邊,壯烈犧牲。這就是當時震驚湖北的“崇陽慘案”。
唐壽南因“兵變”問題有牽連,在八十五師不能立足,離開該師輾轉到湖南洪江。正巧,李光庭、喻雷、王毅等人先后也到洪江與唐壽南會面,戰友重逢,欣喜萬分。交談中,李光庭不因起義失敗而灰心。號召同志們回貴州繼續革命,得到大家的贊同,唐壽南也積極支持。唐家庭殷實富裕,愿為革命提供物資和經濟上的支持,并建議回貴州以黔東南的凱里為活動中心,開展工作。不久,李、唐等人分別到達凱里,繼續堅持革命活動。
李光庭等人,在失去黨的領導的情況下,活動于爐山、雷山、臺江、黃平、鎮遠、麻江、劍河等縣,深入到民間武裝勢力和廣大農民、小手工業者等勞苦大眾之中,利用各種形式,積蓄抗日反蔣的力量。他們先在凱里魁星閣、以唐明賢(唐壽南的侄兒)、顧永祥、李長和、楊再元等,后又在臺江文昌宮,以肖洪青、楊炳成等為核心,與數十人的進步青年,盟誓革命。
1933年,李光庭、唐壽南、王毅、喻雷研究開展兵運工作,試圖建立武裝。唐壽南同楊玉清、陳學海、黃玉如打入王家烈部的黔東南邊區張元勛司令部,唐任參謀長兼二團團長。李光庭同肖洪青等打入該部特務團,李任該團副官。王毅、喻雷、陳中林也進入該部開展工作。后來,因形勢變化,開展活動不利,都被迫相繼離開。
1934年1月,貴州地下黨畢節支部建立,之后,由于情況和環境不利,林青、繆正元、秦天真同志被迫轉移到安順、貴陽等地開展革命活動。當李光庭等獲悉這一情況后,即分赴貴陽、安順、鎮寧等地,尋找黨的組織。王毅是畢節縣人,回畢節去找秦天真同志,未遇。這年秋冬,他到貴陽與秦天真取得聯系,匯報了他們在凱里地區活動的情況。年底,經王毅聯絡,秦天真在安順同李光庭、喻雷會面,并代表黨組織重新接收李光庭、喻雷、王毅為中共黨員。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期間,中共貴州省工委經中央批準成立,林青同志為書記,省工委委員有鄧止戈、秦天真。省工委根據中央的指示,決定黨的活動重點,除安順地區之外,也包括黔東南凱里、雷公山地區。同時決定抓好黨的武裝工作。據此精神,省工委批準李光庭、喻雷、王毅、丁沛生、寧仿陶、張恒茲組成軍事小組,李光庭任組長,在省工委委員秦天真的直接領導下工作,不同地方工作發生聯系。
省工委軍事小組在安順地區開展一段時間兵運工作,紅軍北上抗日以后,李光庭等的工作又轉為以凱里為重點。
貴陽男師學生李長青,是男師中加入中共較早的黨員,由于與男師被捕的學生有往來,引起敵人注意,為防止被逮,回到家鄉凱里,經組織介紹同李光庭取得聯系。此時,在凱里活動的地下黨員逐漸增多,又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因此,經省工委批準,于1935年農歷冬月,在李長青家樓上秘密成立了凱里地下黨小組,李光庭、李長青為負責人,成員有喻雷、王毅等。
1936年夏,秦天真赴黔桂邊境的廣西六寨,做爭取穆守先領導的貴州抗日救國軍的工作,并把貴州地下黨的領導中心移到六寨。李光庭安排王毅向秦天真匯報凱里地下黨的活動,特別是武裝工作情況:李光庭負責全面軍事工作,喻雷、王毅分赴雷山、臺江等地,進行民間武裝力量的爭取和改造工作,已擁有直接指揮或可利用的反蔣抗日民間武裝力量五百余人槍。秦天真肯定了凱里地下黨小組的工作成績,并明確指出要在黔東南地區大力開展武裝工作,把雷公山作為武裝活動據點。
王毅回到凱里后,向李光庭等匯報了天真同志的指示。之后,他們召集顧永祥、李長和、陳松祿、孫孔庸、任克亮、韓世香等人開會,認真傳達了上級的指示,并確定了以榕江、錦屏、劍河、臺江為游擊區,以及部署了在雷公山建立武裝根據地的行動計劃。
按照這一行動計劃,他們進行了認真準備,曾兩次組織武裝集結雷公山坪,因種種原因,凱里地下黨的這兩次軍事行動,未取得成功。但這在中共貴州地下黨的歷史上確占有輝煌的篇章,是黨領導的黔東南地區武裝斗爭的一個創舉。李光庭、李長青等革命武裝斗爭的勇敢嘗試,意義是很深遠的。
解放戰爭時期,為更好開展革命斗爭,1946年,李光庭等人商議,派李長青去重慶尋找黨組織,同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的袁超俊取得聯系。袁向李長青傳達了黨的“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16字方針。為配合解放戰爭,迎接家鄉的解放,李光庭、李長青常以商販的身份往返于貴陽、凱里、雷山等地,了解情況,布置工作。
全國解放戰爭勝利展開,在國民黨軍隊處于崩潰的情況下,李光庭在1948年秋利用關系打入爐山縣保警大隊任中隊長,他把原來黨的骨干力量閔孝廉、胥榮亮、吳錦先、楊繼和等分別安排在部隊當文書和班長。對保警隊的三名分隊長作了調整,由金先華任第三分隊長。從而使這個中隊基本上掌握在李光庭手中。
在此期間,經李長青的關系,李光庭結識了孫鴻濤。孫是李長青在貴陽男師讀書時的同學,爐山縣人,1944年底,任爐山縣政府主任秘書。1948年,孫鴻濤的住宅成為黨的秘密聚點,參加聚會的有李光庭、李長青、孫鴻濤、陳松祿等人。除學習相關文件之外,還對工作進行部署。
在盡量爭取掌握爐山境內的武裝力量方面,其分工是:李光庭掌握和控制爐山縣保警大隊,有人槍一百八十,裝備較好。孫鴻濤掌握爐山縣清平民衛大隊,有人槍三百,此外,孫還負責爭取甕項民間武裝領導人楊躍宗,有人槍數十。李長青、陳松祿則在凱里組織發動群眾,配合武裝斗爭。
李光庭等同志在抓武裝斗爭,迎接解放的同時,還積極做爭取、策動麻江、臺江兩縣國民黨的黨、政、軍負責人起義的工作。
1948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已取得幾大戰役的決定性勝利。這時,艾玉章隨貴州省檢查團到爐山搞檢查,他私下與孫鴻濤會面,想了解共產黨的政策,考慮今后的“去從”問題,并探詢通往地下黨的途徑。孫鴻濤將此情況向李光庭作了匯報。光庭考慮到艾出于誠意,并非敷衍和虛情假意,便在孫寓秘密會見了他,向他宣傳我黨的政策,歡迎他棄暗投明,為人民立功。由于李光庭的耐心說服動員,使艾玉章了解黨的政策,解除顧慮。因而,他后來任麻江縣長時毅然宣布起義,迎接人民解放軍進城。
1949年2月,臺江縣長包和麟要孫鴻濤擔任該縣的主任秘書,孫向光庭匯報后,光庭分析孫去臺江任職是有利的。孫鴻濤到臺江任縣政府主任秘書之后,對包曉之大義,動之以情,幫助他消除幻想,認清形勢和出路,使包和麟后來率臺江縣地方武裝起義,迎接解放。
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勢如破竹,隨著解放大軍從湘入黔,奪取鎮遠,國民黨貴州駐軍節節潰逃。1949年10月,王毅從畢節經貴陽到達爐山,李光庭、李長青等人會見,商研如何迎接解放的大事。會議上決定,孫鴻濤、王毅到爐山縣清平民衛大隊,向大隊長陳鵬、副大隊長羅平禮講明形勢,交待政策,他二人聽后表示愿意棄暗投明,接受孫、王領導,于是將清平民衛大隊撤出縣城到了萬潮老鴉山,使爐山縣偽縣長馮紹棠死守爐山縣城的計劃破滅。李光庭則率保警大隊到凱里駐扎待命。
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先頭部隊向爐山行進。孫鴻濤、王毅到城外與解放軍接頭,受到解放軍首長的熱情接待。第二天,孫、王二人率清平民衛大隊三百余人槍從老鴉山到達爐山,將隊伍交給了爐山縣委。
以崔芳亭為書記的爐山縣委進駐爐山后,當晚,崔芳亭、孫紫芳(爐山縣長)、謝吉魁(縣公安局長)代表爐山縣委,與地下黨李光庭、李長青、王毅等同志勝利會師。
光庭與崔芳亭等勝利會師后,又返凱里率爐山縣保警大隊一百八十余人槍到達爐山,將部隊移交給中共爐山縣委,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這一年的11月17日,被中央任命為中共貴州省委委員、貴陽市委書記、新中國首任市長的秦天真與中共貴州省委副書記徐運北途經爐山,在爐山縣委歇息。當秦天真得知李光庭在凱里地區艱苦奮戰、堅持革命斗爭時,心中無比高興,但因急于去接管貴陽市,給李光庭等人寫了三條指示:一是要協助爐山縣委解決爐山縣全境的國民黨武裝,接管各鄉鎮政權。二是要籌備糧食。三是完成任務后,李光庭到貴陽工作。
李光庭完成了組織上布置的任務后,與王毅一起,回到貴陽。鑒于當時貴陽剛解放,國民黨的殘渣余孽還比較猖狂,社會治安也差。經黨組織認真研究決定,李光庭的黨員身份暫不公開,在貴陽市小十字以開設“利中煙行”為掩護,掌握敵情動態,保衛省城貴陽。
1950年5月13日,李光庭得到情報,貴陽北郊小關,藏有大土匪頭目曹紹華放置的汽油。汽油在當時是十分緊缺的物資。李光庭決定與羅克明、王毅、高昌謀幾人到小關寨查明情況,不幸落入匪徒的包圍圈,慘遭殺害。
李光庭雖然犧牲了,但他做到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光庭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赤膽忠誠,無私奉獻。不管是多么艱苦的歲月,前進中遇到艱難險阻,他都懷著一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信念,堅信革命的勝利,矢志不移,頑強斗爭,經歷過血與火的磨煉,渡過了重重難關,為凱里地下黨的創建,為武裝斗爭和營救自己的戰友,為貴州的解放,為鞏固新生的紅色政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已載入史冊,英名永存,光照千秋。
(作者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