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之鄉--丹寨高要村
高要村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南部,北距縣城6公里,西南距廈蓉高速公路羊甲站3公里,全村267戶、1200戶余人,均系苗族世代聚居。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種、養殖業以及組織勞務輸出。農民人均純收入2986元,人均占有糧350公斤。
高要村,是保存八寨苗族文化最典型的苗族村寨。依緩坡建寨,房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建筑大多為干欄式吊腳木樓,歇山式木屋瓦頂,建筑特點反映在屋脊和屋檐上,屋脊兩頭為牛角翹,屋脊中為古錢幣圖,屋檐為燕尾翹。近年來有少部分住房為磚混結構;多數為一樓一底,也有二樓或三樓一底的;樓底主要作飼養豬、牛家禽家畜,堆柴草雜物,存放農具以及廚房用;二樓作日常生活休息、用餐、臥宿;三樓為儲倉。每棟房子有3至5間不等,有5柱、7柱為一排的結構形式,通高為1.98丈至2.38丈,進深為2丈至3丈,二層均隔有走廊,并安有美人靠(陽臺)。飲食方面,主食稻米,菜肴有酸湯魚、酸牛皮、臘魚、腌酸菜、腌筍子、腌蕨菜等風味獨具。節日文化有二月祭橋、四月八、粽粑節、七月半、九月九等。服飾(以婦女服飾為例)為典型的八寨式,有古裝和現代裝之分,亦有便裝和盛裝之別。古裝民國時期有部分家還制作,均在婚喪儀式上出現,現瀕臨滅絕。穿著現代裝的婦女婚前綰髻于頭頂,婚后盤覆額發檐發。便裝包黑色或青藍頭帕,并在后方別一枚銀蝴蝶為飾。穿盛裝時,頭上插銀花,喜戴手鐲,項圈。姑娘著青、蘭色大襟衣,衣長及膝。已婚婦女穿枇杷襟右衽上衣,襟邊鑲貼色布,衣短不遮腹,系前后兩片圍裙,腰系花帶或銀鏈,下穿寬腳褲,褲與上衣等齊,扎綁腿。腳穿云紋圓口布鞋,織錦也最具工藝特色。男式服裝簡單,均為對襟衣,長袖子,大褲腳,布料分家織和市布兩種。流傳有古歌、情歌、酒歌、出嫁歌、哭喪歌、禮儀歌、季節歌、飛歌、門閭歌、修造歌、生育歌、盤問歌等傳統民歌,以及芒筒蘆笙舞、跳鼓舞、“嘎鬧娜優”舞等。生產生活禮仍保存完整,如:開春動土、開秧門、保家撐門、起工架馬、牽紗、織錦、染布、婚喪嫁娶等等。
高要村,最具魅力的當數寨腳一大片緩坡的五彩梯田。這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溶為一體的農耕文明。一年四節種植的農作物,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展現出美麗的景色:春天,春暖花開,油菜花、蘿卜花滿田竟放,爭奇斗艷,異彩紛呈;秋天,糧田千傾,稻浪翻滾,稻穗飄香,金色燦燦,景致優美。如今已成為貴州大學藝術系、貴州省攝影家協會、上海攝影家協會首選的攝影創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