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多長,愛情就有多長”
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1980年初夏,我接到電話,一聽就是張瑞芳的聲音。 “怎電話老找不到你,忙什么吶!有空來一下。”聽著似乎有點責怪之意。我知道她剛從北京回來,以為有什么新聞要說說,連忙趕到她家。只見瑞芳老師坐在飯桌旁邊,她的丈夫嚴勵窩在靠窗的單人沙發里。各人的神態都很悠然,不像有什么重要新聞要發布。我一頭霧水正納悶,瑞芳老師笑嘻嘻地說:“也沒有什么大事,把你作為朋友,隨便聊聊。”
“隨便”聊的,是一曲埋藏在心靈深處的初戀往事,雖然經過了那么漫長的歲月,但還是那么清晰。
他叫鄭曾祜,兩人當年同在北平國立藝專讀書,同在西洋畫系。張瑞芳的畫室在樓上,小鄭的畫室在樓下。他倆同進食堂用餐,放學一人一輛小單車肩并肩地騎著回家。他們的家不在同一方向,小鄭總是繞上一大圈將她送到家再掉頭騎回家。節假日的北海、頤和園、香山……無不留下他們的身影。劃船、散步、繪畫、吟詩、談藝術、談理想,但就是沒有談情說愛——十六七歲的少男少女,感情是那么的純潔,那最多只是朦朧的愛情萌芽吧。
輕松、浪漫的日子是那么短暫。其時,日本對華北虎視眈眈,少年人平靜的學習環境徹底被攪亂。張瑞芳受母親、姐姐的影響,很快融入抗日的洪流,走上街頭參加一二·九運動,并參加了民族革命先鋒隊。她丟下了畫筆,日夜奔波于大街小巷宣傳、鼓動抗日活動。最著名的,莫過于她和崔嵬在北平的廣場上激情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后來,張瑞芳決心取道武漢,南下重慶,徹底地投入到革命的懷抱。她并沒有忘記鄭曾祜,也曾動員他和自己一起南下……
聊到此,瑞芳老師嘆息了一聲“我們道不同,各自的選擇有了分歧,他受父親的影響,堅持學生應該好好求學,或者到香港繼續讀書,還要說服我和他一起去……”
分離于是在所難免。離別的前夜,兩人最后一次晚餐,他一口菜也沒有吃,只是哭得淚人似的。瑞芳老師說她沒怎么抹淚傷感,還以為很快趕走日本鬼子,就能重聚。但是,命運無常,這一分手,兩個人再無續緣的機會。
說到這里,瑞芳老師沉默了許久。嚴勵看她心里難受,趕緊插話:“說點別的,快吃午飯了,羅君還要回報社。”
瑞芳猛一回頭,“別打岔,羅君又不是外人,就留在這里吃午飯。”
飯后,她重又拾起了上午的話題——
一腔熱血的瑞芳老師到了重慶,整日沐浴在革命文藝的激流中,全身心地獻給了話劇藝術,《北京人》《棠棣之花》《大雷雨》《屈原》《安魂曲》……她在舞臺上光彩奪目,被媒體和觀眾譽為“四大名旦”之一。風風火火的生活,也沖淡了她對鄭曾祜的思念。
但是,癡情的鄭曾祜一日也沒有淡忘張瑞芳。數年苦熬之后,他輾轉來到重慶。但是,再次相見時,心中的戀人已為他人之妻。等到張瑞芳的那段婚姻發生變故,恢復自由之身時,他卻又已為人夫。鄭曾祜的妻子是一位平平常常的工人,但她的容貌、舉止酷似張瑞芳。結婚前,他坦誠地告訴她:“我心中始終不能忘記,有一位女性,她是我的初戀。”
鄭曾祜去了臺灣,成了臺灣大學的教授,后來也做生意。他雖為人夫,也明白此生再無和張瑞芳接續前緣的可能,但此情綿綿難割舍——在臺灣的家里,有一個房間專門擺放著張瑞芳的各種照片,有劇照,也有生活照,都是他千方百計從香港報刊上或托朋友覓來的。
1980年初,臺灣開放居民到大陸探親,鄭曾祜利用到國外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轉道來到離開了30多年的魂牽夢繞的北京。他迫不及待地通過各種渠道找到當年的同學,又通過他們找到了張瑞芳,大家在北京聚會。席間,老同學們為他倆的重逢笑著、鬧著,硬是把他們推在一起照了一張合影。瑞芳老師動情地說:“這是我們一生中唯一的一張合影。”
我曾委婉地問她:“快半個世紀了,還能找到當年的感覺嗎?”瑞芳老師的回答是:“人世間,有著太多太多的陰陽差錯,但是生命有多長,愛情就有多長。”
那段時間,我似乎成為她家的常客。聊得最多的總是這段奇妙的感情。張瑞芳老師是坦率的,說起自己的初戀故事也從不回避嚴勵。
后來,鄭曾祜再次來大陸上門看望瑞芳和嚴勵,細心而多情的他給瑞芳老師帶來整整一大箱衣服,也給嚴勵訂制了兩套西裝。所有的衣服尺寸都挺合身、有品位。那天我應約到張瑞芳家,嚴勵大大方方地首先聊起鄭曾祜來家拜訪的事:“小鄭他第一句話就說,‘感謝你這么多年照顧她,給她幸福!’”說著哈哈大笑起來,“我是她的丈夫,當然應該照顧她了,不過他人是真好,還請我出去喝咖啡呢。”
1999年,嚴勵因患胃癌去世了。只差兩年就是他們夫妻的金婚紀念日。這對瑞芳老師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又過了一段時間,鄭曾祜的夫人也在臺灣病逝了。
每逢除夕之夜,張瑞芳第一個接到的,總是“小鄭”從臺灣打來的祝福電話。又一個除夕之夜,電話鈴照例響了。但電話那頭只有唔唔的聲音,伴隨嗯嗯的哭聲。他中風了,再也不能對她問候,說一句“你好嗎”。
再后來,他也走了。
滄海桑田,物是人非。瑞芳老師說,唯有心中的那份牽掛,始終沒變過。
后記:
我和瑞芳老師是1979年初為了采訪她主演的電影《大河奔流》而相識的,后來于公于私,都有了更多的交往。我曾聽到周圍有的朋友說張瑞芳老師“思想正統”,說話不留情面,覺得不大好接近。的確,她說話直來直去,從不轉彎抹角,有時弄得人家下不了臺。但是,卸去身上的光環,她又是一個性情中人,隨意,又不乏生活情趣。高興時她會教你做臉部保健,八個動作很耐心地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教你,還會告訴你炒青菜不要放冷水,要放熱水,這樣炒出來的色質很新鮮……
她因病住在華東醫院3年多,今年也已93歲高齡了。住院期間,我和好友張雪村經常去探視她。瑞芳老師生于北方,每次去我們都會帶點她愛吃的食品。幾個月前,我們走進病房,她正在吃晚飯,我將還冒著熱氣的煎餅趕快遞上,她開心地喊:“快撕一小塊讓我嘗嘗!”那天她還吃了幾個餃子,胃口尚好。臨別時,我說:下次給你燉點腌篤鮮來吧!她爽快答應:“行!”過了些日子,我精心燉了一大罐腌篤鮮,又和張雪村趕往華東醫院,沒有走進病房就被擋住了,還被一臉嚴肅地告知,這幾天她腸胃不好,不能讓她吃任何食物,趕快拿回去。我們連進病房看一眼都不行。
愿瑞芳老師早些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