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打牌為何成就業競爭力
招聘現場(資料圖片)
華龍網評論 近日,吉林省人保廳副廳長崔力夫表示,為了保障年輕人的健康成長,在用人單位招聘過程中,該省將嚴肅查處用人單位把喝酒、打牌等“灰色技能”列入招聘條件等不良社會現象。(12月25日新華社)
禁止將“灰色技能”列入招聘條件的現象,確實必要也完全正當。但是,這樣的禁止查處,是否當真能落實下去,委實無法讓人樂觀。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灰色技能”,從發生學的角度看,其實只是問題的“標”而非問題的“本”。而真正的“本”正是:“灰色技能”背后滋生、支撐著它的“灰色社會生態”,如灰色的職場生態、灰色的收入分配生態、灰色的公共治理生態等等。
近些年,官場也好、商場也罷,“應酬”往往都是不可或缺甚至占據主導地位、主要時間的一個基本內容,大量合理或不合理的事務常常均高度依賴在酒桌上解決。據一項調查顯示,70.9%的受訪者認為最近幾年社會上的“應酬”風氣越來越嚴重了。同時,62.4%的認為應酬最多的是“公務員”。與此頗能形成呼應的另一項調查是,我國44%企業負責人要花費主要的時間和精力與政府部門打交道,而不是用于企業經營管理。
這或許表明,“喝酒、打牌”這類“灰色技能”之于公務員職場的重要性,其實一點也不比企業職場更為遜色。一年幾千億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的“鍛煉”之下,其“灰色技能”想不高都難。
所以,比嚴禁查處“灰色技能”更重要也更迫切的是,要首先祛除社會本身無處不在的“灰色生態”。否則,不去反思滋生灰色的社會土壤本身,讓“優勝劣汰、按勞取酬、公平正義、自由開放”的社會秩序陽光驅除“灰色”陰霾,“灰色技能”便不可能真正銷聲匿跡,即使表面禁止了,內地里仍會改頭換面地不斷潛滋暗長。(張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