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大家劉起釪困居養老院 幾乎與世隔絕(圖)

劉起釪已在養老院住了6年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過去6年多,劉起 蝸居在南京市郊一家養老院十多平方米的病房中,幾乎與世隔絕,生活困頓,日漸衰竭。如果不是南京當地一名記者發現了他,恐怕沒有人會意識到:這個95歲的老人曾是中國歷史學界頂尖的學者之一。
A
博通古史經籍學的領軍者
在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官網公布的首批榮譽學部委員中,劉起釪是唯一一位先秦史研究專家,專攻中國最早一部古史《尚書》的校、釋、譯、論,而這早已成為“絕學”。
早在1942年師從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顧頡剛期間,劉起釪就顯露出極佳的史學天賦。1962年,顧將劉起釪從南京調往北京中國科學院,此后,師徒共同研究《尚書》。1980年,老師去世之后,劉起釪又獨立承擔起整理《尚書》的工作。
“如果說中國幾百年出一位博通古史經籍學的大家顧頡剛,那么顧辭世之后,只有劉起釪可以領軍了。”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古代思想史研究員吳銳說。據悉,中國臺灣與日本等地研究《尚書》的學者,都將劉起釪奉為“一面大旗”。
B
創造輝煌者的困頓生活
劉起釪長期孤身一人生活。2000年,以普通研究員身份退休的劉起釪,工資只有1900元,還要分出一部分去接濟湖南老家的親戚。2004年,年過八旬的劉起釪雙耳完全失聰。他的女兒女婿都在南京工作,于是,老先生賣掉了北京的房子,前往南京定居。2006年,劉起釪的女兒女婿突患大病,不得不投奔深圳親戚養病,劉起釪被家人送到了養老院。
在過去的6年多里,在這家養老院一間十多平方米的病房中,劉起釪過著一種幾乎與世隔絕的困頓生活。與他相伴的,除了養老院的護工和同屋的另一個重病老人,還有簡單的飯菜,夾雜著藥水和屎尿味的空氣,以及大把無所事事的時光。
由于間歇性發作的帕金森癥和老年癡呆,他無力行走,雙手時常顫抖,并伴有長期的大小便失禁。他雙耳失聰,基本喪失了語言能力,只是偶爾從喉管里發出一些旁人難以聽懂的尖細聲音。
C
他希望回北京教書
2010年年底,南京《金陵晚報 (微博)》一個文化記者偶然得知了劉起釪的近況,將此事告訴了副總編輯丁邦杰。丁邦杰帶著記者去養老院看望劉起釪。他說:“這樣一位大家居然到了這步田地,我簡直覺得不可思議。”
通過筆紙交談,丁邦杰驚訝地發現,老人對身邊的事情已經糊涂了,但只要談起學術,他的思路卻異常清晰。
“您在生活上還有什么要求嗎?給您配個輪椅,需要嗎?”記者在紙上寫下這樣的問題。“不要了。花國家的錢。”劉起釪顫抖地寫道。
“您還有什么心愿嗎?”“我希望回北京教書。一個課一個課地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