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硫磺熏蒸我們該怨誰?(組圖)
隴西,這座擁有千年中藥材種植集散歷史的小城,被業內譽為:“西北藥都,天然藥倉”。在隴西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作的農民用藥材維系他們一年年的生計。近日,央視曝光隴西中藥材行業硫磺熏蒸問題,報道提出“救命藥變成了毒藥”,追其根源這究竟該怪誰?
這片土地一度貧困落后,農民所知道的,就是地里的藥苗能夠茁壯成長,然后以此買個好價錢,雖然我們祖祖輩輩在種植中藥材,但是我們卻吃不起,大量的黨參,黃芪,當歸等補益類藥材除了進入藥廠以外全都上了東南沿海地區藥膳的餐桌,農民不懂什么叫每公斤硫含量,農民不懂什么叫硫超標,但農民知道的是,藥販子需要什么藥,什么藥才能賣上好價格!
再說藥販子,他們是一群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投機者,他們將藥材從田間地頭收購起來,經過簡單加工,制成中藥材原藥,中藥材飲片,銷售給大藥商。
大的藥商,購買小藥販的藥材,進行存儲,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很多藥商長期和藥廠及各地中藥材經銷商保持供求聯系,他們也是通過對不同風險的分析和長期的經驗在做著中藥的差額利潤。
就硫磺熏蒸一事,究其根源,存在如下問題:
一、終端消費群:一味追求品相,最終導致了硫磺問題的升級
各地中藥材需求散戶,因為其不懂中藥材的種植及存儲加工等一系列流程,他們在購買中藥材時具有較強的盲目性,品相這一指標是最大的要求。而熟悉中藥材的人都知道,硫磺可以使得藥材變得發白,發黃,從色澤等方面大大提高了中藥材的外型質量,藥材經銷商也發現了其中的商機,他們在尋求藥材供應源時也會刻意去要求品相,而各級藥商他們被終端市場所挾制,只能去源頭尋找解決的途徑,這樣一來農民為了獲得更好的利潤他們將藥材從地頭采挖出來時就會進行硫磺熏蒸來改變藥材的品相,各級藥商及經銷商亦是如此。故導致今天中藥材行業硫磺問題的升級。
二、藥廠:一味追求低價,從而引發了硫磺問題的加劇
中藥材最大的使用途徑,那便是各地提取廠和中成藥制造企業,而這一群體對中藥材品相并無過高要求,但為什么會加劇中藥材硫磺問題的升級呢?通過以下分析您會更加明白:隴西被譽為“天然藥倉”,我們為什么會是天然藥倉呢?原因很簡單,隴西屬黃土高原地區,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縣海拔1612—2778米,年平均氣溫7.7℃,全年日照時數2254小時,全年降雨量436.6毫米,全年無霜期155天。這里四季分明,氣溫較低,干燥少雨。中藥材作為一種農產品,最適宜于這種氣候存儲,而隴西當地的倉庫建設也因為這一氣候優勢并無像南方城市那樣做恒溫,恒濕等方面的硬件配置。這就使我們的倉儲成本大大降低,每噸藥材在隴西每日的倉儲費只需要0.2元,而在南方這一費用是隴西的10倍以上,從而更多的藥商愿意將藥材存儲于此地,故而誕生了“天然藥倉”。
藥品作為重點民生商品,國家對其限價非常嚴格,而原藥材價格又是隨著農產品價格一起一路上漲,作為藥廠他們面臨的壓力很大,因此很多中小型藥廠在2009年以來一直面臨虧損,許多藥廠采取了停產歇業的方式來規避風險,在巨大的成本壓力面前,藥廠更多的會對原藥材成本及含量來關注,而忽略了硫磺這一問題,而在隴西,藥材的存儲雖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也無法避免生蟲,發霉等農產品都會遇到的問題,為了降低成本,為了減少損失,更多的藥商還是習慣性的通過硫磺熏蒸這一傳統方式來規避經驗風險。從而導致了中藥材產業鏈上硫磺這個“毒瘤”的滋生。
三、行業:并無良方來取代硫磺問題
在整個中藥材行業,就硫磺問題的爭議從未停止過,幾十年來,各地各企業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與財力去攻克之一難題,最終這些探索都已失敗告終,原因很簡單,對于農產品,如果想杜絕倉儲過程中的生蟲發霉等問題,那就必須要求高標準倉庫群的出現,而這些倉庫必須配備恒溫、恒濕、控氧、輻照等等一系列的現代化設備,采用標準貨位的存儲會大大降低倉庫的利用率,采用現代化設備會大大提高倉儲成本,這樣一來倉庫方面和藥商都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這部分壓力轉加于藥廠,又會加劇藥廠的壓力,而品相差的藥材流入終端消費市場又會受到品相的影響,這樣就將整個行業帶入了一片死寂,將會大大大打擊藥農的種植積極性,將會大大打擊藥商的投資積極性,從而萎縮整個行業。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隴西人,也長期進行中藥材方面的研究,我們不否認硫磺熏蒸,但我們只是整個行業產業鏈條上的一個鉚釘,雖然我們無法左右行業態勢,但我們的缺失必將使得整個行業鏈發生斷裂,正如主持人所說,中藥材作為國粹已經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但我們也該承認,這是一個千百年長期形成的傳統行業,要一下打破傳統,并不是不可以,但是要付出沉痛的代價,國家需要對產業進行大力的扶持,新聞單位也應該將中藥材及其行業對民眾進行深入徹底的宣傳于正面報道,讓大家走出誤區,讓民眾更了解每味藥材,從而使得中藥材產業朝著現代化、信息化、安全化的方向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