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忙碌30年 無怨無悔好支書——記天柱縣石洞鎮槐寨村支部書記吳述海
吳述海,天柱縣石洞鎮槐寨村人,1954年6月出生,初中學歷,中共黨員。石洞鎮槐寨村黨支部書記。他憑著智慧和勇氣,帶領鄉親們努力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讓一個昔日“糧靠天賜、果靠天贈”的窮村,變成了環境優美、經濟在持續高增長的進步村。
槐寨村是個閉塞的小村,村民常年靠“春種幾壟地、秋摘幾筐果”謀生。1975年初中畢業后,吳述海穿上軍裝,走出了大山。3年服役期滿,懷著一腔豪情他回槐寨村。見識了外面的世界,學習了新鮮的知識,家鄉依然貧窮如故,城市鄉村之間的巨大反差,他備感心痛。自退伍后,他外出打過工、搞過運輸。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自己雖然有了一定積累,但村里的村容村貌極差,群眾還是非常貧困,他的心再次難受,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好才是全村好。于是他決心扎根家鄉帶領鄉親開富路。
要讓群眾有飯吃
要致富先解決溫飽。1980年國家農村政策放寬,吳述海提出要帶領村民大造糧田解決吃飯問題,并把全村能造田的地塊山崗作了詳細規劃,他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在村里公布后,反響很大,群眾紛紛贊成,大家說:“吳述海能干,讓他帶著大伙兒干準能發家致富吧!”當年村里兩委班子換屆選舉,全村黨員一致推舉他當了村黨支部書記。在上任后開的第一次村民大會上,他鄭重承諾:豁出他這100多斤的身體,也要把槐寨變個樣。如果5年內大伙還吃不飽,他自動辭職!
說干就干,他把村里的黨員和20多個民兵組織起來,成立糧田改造先鋒隊,根據規劃組織各組村民向荒山開戰,把一個個小山頭一鋤一鋤地鏟平,把一座座大山一坎一坎地挖出坡梯,將一片片荒地砌上坎欄圍成田園,5年過去槐寨村新增糧田100多畝。新增糧地8000余擔。在一面開荒造田造地的同時,吳述海和村委領導又積極調整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在水源充足的田園壩里全部推廣高產雜交水稻,在水源不足的欄山田里進行水稻半旱式栽培,在水源嚴重缺乏的山頭,盡量引水灌溉,無法引水的改種旱稻或旱地作物,播種玉米、小米、高粱、大豆、馬鈴薯等。多種渠道抓糧食,千方百計讓鄉親不餓肚子。當吳述海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到期時,村委進行了一次大盤點,全村人均增收稻谷300多斤,增收雜糧300擔。槐寨村人肚子飽了,干起活來如猛虎,走起路來似單車,說起話來響當當,如雷灌耳。在解決溫飽的日子里,吳述海真是萬事開頭難,窮村創業更難,他也吃了不少苦頭。當時,村集體是個空架子,沒有一分錢。更讓大部分群眾不滿的是,村里有160多畝土地到期后無法收回,多數人怨聲載道。他通過與多數黨員、群眾代表座談,決心收回土地。經村民代表大會通過,群眾的一致擁護另行發包。在發包現場,有人手持斧頭相威脅,他和村班子成員及黨員率先上前,義正詞嚴地駁斥了原承包人們的無理行為,另行發包得以順利進行。
要讓群眾有錢花
填飽肚子,還要有錢用,發展經濟,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是群眾的最大利益所在。從擔任支部書記那天起,吳述海就苦苦思索槐寨村人的致富路。第二個五年計劃他的目標是讓群眾有錢花。1986年在石洞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他將村里18多家特困戶集中起來動員種煙,他負責請技術員指導,負責協調解決生產中遇到的一切困難,種煙戶缺勞力他去幫,一個人幫不過來,就請人幫,栽煙缺肥料他負責聯系貸款扶持,在這位村支書的熱心幫扶下,槐寨村當年種煙200多畝,收入40多萬元,以后村里種煙戶數在增多,煙農收入不斷的增多,截止2009年,槐寨村群眾僅種煙一項總收入達300多萬元。另外,在發展烤煙種植的同時,他又引導村民大興養殖業,養豬養牛,養鴨又養鴨等等,目前有11戶搞起了規模養殖,戶均年收入達2萬多元。種養并舉使槐寨村60%以上的人家走出了貧困。看上群眾過上好日子,吳述海支書的臉上路出笑容。
要讓村寨現文明
抓好思想教育,是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由于農村經濟利益分散化、多元化、地方化和個人化,一些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集體主義觀念和道德責任感淡化,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滋長,艱苦創業精神和傳統美德低下。吳述海支書的第三個五年計劃是抓好村民道德建設,樹立村寨文明牌子。他印制道德建設標語,進一步推動創建文明村工作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規民約》和《評選文明農戶、“五好家庭”標準》發放到了各家各戶,要求各家各戶認真學習,遵照執行,以此來不斷規范村民們的言行舉止,引導廣大村民爭做“四有”新人。他們積極探索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精心舉辦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一些村民喜聞樂見、各具特色的活動。他和村委申辦了槐寨村老年學校。大大調動了廣大村民參與文明村建設的積極性。一個崇尚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會風氣已經形成。為了打通槐寨村與外界的聯系,吳述海支書發動支部委員帶領全村村民齊上陣,冒雨頂日、開山辟坡,啃掉了一塊又一塊硬骨頭,經過多年努力開通了石洞街上到槐寨村的全長5公里的村級公路,爭得上級投資20多萬元,修通了槐寨到舊寨3公里的村組公路,修建了孟翁石橋,極大地滿足了群眾的生產生活的需求。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支部”。村黨支部是工作中的核心,一言一行都影響著村民,在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吳述海時刻把兩委班子及黨員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來抓,從不松懈。他要求每位黨員工作走在前,干活走在前,不接受吃請,不以權謀私,以黨員的模范行為去影響、感化村民。為民忙碌30年,他無怨無悔,真正成了村民致富的“領頭雁”。
(龍勝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