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縣銅鼓鎮養殖致富女能手林冬桃
林冬桃只有初中文化,但久經艱苦生活磨練的她深深懂得:于己力求上進,自強不息;于人則同情弱者,幫助弱者,做好事業帶動。她以出外打工多年,特別是八年養豬經歷的世面,總結了自己創業的經驗,在商品養殖和種植業中始終跟上社會發展步伐及市場行情的變化需求,時刻改進自己的能力和經營方式。以下四個方面是她把握機遇實現人生價值的體現:
一、異地扶貧搬遷政策,給了她提供創業致富的平臺
銅鼓鎮是錦屏縣糧食主要產區之一,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糧食產區資源的開發利用,為平衡全縣的經濟發展,2004年至2008年共通過異地扶貧搬遷政策,從啟蒙、河口、固本、平秋、彥洞等鄉鎮搬遷近200戶貧困人口安置在銅鼓鎮的銅鼓村、岔路村和水沖村。岔路村屬丘陵壩子地形,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交通、生產生活便利,是銅鼓鎮東線公路通往湖南靖州的必經地。在此處建養殖場,一是養料來源廣,調料便捷,二是成品銷路廣闊,運輸方便。養殖場向東距湖南州38公里,向東南距敦寨10公里,距黎平48公里,向西南距錦屏縣城32公里,地處貴州錦屏與湖南靖州的交界處,交通日臻完善便捷。現在已經建設和正在建設的交通路道有:貴廣高鐵、廈榕高速、錦屏——榕江高速、錦屏——靖州油路、黎平飛機場等,錦屏以銅鼓為東大門通往湖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的交通運輸都歷經或緊靠岔路。生產地周邊有湖南三揪、靖州、銅鼓花橋、敦寨、黎平、敖市、劍河縣城、錦屏縣城等銷售市場,市場前景廣闊。目前商品豬主要是銷往黎平、錦屏。林冬桃正是依靠黨的好正策,擺脫了身處偏僻落后深山的束縛,憑借著優厚的地理條件,用勤勞的雙手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在艱苦創業中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致富路。
二、社會的發展,使她不斷提高自身技能和改進經營方式
當今的社會,是信息科技突飛猛進的社會,生產達到一定的規模,就要對市場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林冬桃有了打工多年的世面,從錦屏縣同心養殖場開始起步時,她就認識到養殖場的規模發展勢必要掌握市場行情,于是在場部購置配備了聯系電話和電腦,建立網絡聯系系統,并訂閱《中國農業核心》(周刊)、《土地管理法》等雜志書籍,加強工作聯系和知識學習。生產上做到不盲目,時時把握市場價格的漲落情況,采取市場價格處于低谷時購進,市場價格高漲時賣出,并注意疫情防治工作,確保養殖的豬、禽不受到病疫的侵襲。她看到錦屏、黎平等縣市大型規模養豬場不多,豬肉市場價格漲落快,對養殖戶打擊大,要穩定養豬業必須有穩定的思想,因此,她以規模養豬為主線,穩定思想,按市場行情,兼顧其它種養業的綜合發展。為確保市場信譽,打造永久的企業影響力,她依托錦屏縣高居的全國森林覆蓋率和當地自然豐富的綠色食源環境,實行綠色生態養豬法,使養出的豬讓商販放心、銷費者安心。
三、搞好致富的同時,考慮回報社會
岔路村有400來戶、2400多人,作為農村的生產生活一線,群眾的生活水平有高有低,有生活寬裕的,也有生活困難的。林冬桃在岔路村創辦錦屏縣同心養殖場的成功經驗,岔路村民遠近皆知,為了幫助大家提高養豬技術,同走一條養豬的致富路,她常常借用走村竄寨的機會,向村民宣傳養豬法,有群眾登門拜訪,她更是熱心做好接待和知識傳教工作,她對群眾沒有技術上的保留,她訂閱的書報,也常用于贈品送與渴求養殖技術知識的人員,經過技術帶動,村上有5-6戶在規模養豬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隨著同心養殖場規模的擴大,也為地方解決一定的就業人員,養殖場現在聘請村上的女工5人,將來繼續擴大規模后,可增加就業人員9-10人,為地方減少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數量,促進了農村家庭關系的和諧相處。林冬桃的妹妹林隆弟有兩個小孩現在岔路小學讀書,林隆弟曾于2009年想外出廣東打工,在林冬桃的勸說下留了下來與她一起創辦養殖場,解決了兩個小孩的寄住問題。
四、支持地方公益事業,促進社會進步
林冬桃是深山走出的農家女,有一顆天生赤誠的社會救助之心,她曾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就為地震災區和向全國艾滋病患者捐款800-1000元。她對地方公益事業,只要需求到能幫助的都會義不容辭。林冬桃對國家法律法規認真遵守,為人處世以德為先,她在地方群眾心目中有好的口碑,她認為社會進步需要人人參與。
錦屏縣同心養殖場代表著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力量,它的成立,是國家西部大開發進程中落實異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成功體現,它將在一個由落后山村走出來的女能人林冬桃的管理下,穩步地規模向前發展,在交通相對便利的岔路村映襯著移民新村換發的生產生活生機,朝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邁進。一個新興的同心養殖場將以產業帶動譽滿錦屏。
林冬桃具有艱苦創業的精神,在養殖業上憑著自己的愛好和經驗自強不息,創造出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模范帶動作用,是錦屏的巾幗能手。她遵紀守法,熱心奉獻,有較高的道德風尚,在她的帶領和管理下,錦屏縣同心養殖場將迎來更好的明天。(龍章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