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串爆炸聲,響徹丹寨上空。
長青鄉大郎村王祖平正在炸山興建自家養殖小區,這震撼山鄉的隆隆炮聲,是丹寨返鄉農民謀求發展的禮炮聲,它喚醒了沉睡千年的大山,也喚醒了一代打工返潮的浪尖人,他們進入了回鄉創業發展的苦干期。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面對大批返鄉農民,丹寨縣搶抓“一高一快”建設機遇,瞄準東南沿海大市場需求,全力幫助返鄉農民發展“珠三角”對接產業,悄然刮起一股創業旋風,全縣呈現出一派回鄉創業的景象。特別是青年人,在黨團組織的關心幫助下,青春的激情再次被點燃,他們正立志創業,將理想的種子播種在家鄉土地上。
記者在丹寨的農村走了一圈,隨處看到山區打工返鄉農民創業的熱潮。
逼出大山闖江湖
開門見山,出門是山,山連著山。
生活在山區的群眾,守著大山,千百年來過著貧窮的日子。
大山雖然擋住了視野,卻擋不住思富的心愿,黨政領導更是在為群眾的脫貧致富苦苦思索和潛心努力。1993年,時任省長王朝文把丹寨列入省長扶貧聯系點,隨后成了連續6任省長和州委書記的聯系點,這激發了各級領導和干部群眾戰勝貧困的決心。
與其困在大山受窮,不如沖出羈絆。
但是,長期困在大山,大多數人寧可受窮,也心安理得閑在家中等待。面對這一現實,黨委政府多渠道開展培訓,到沿海地區去聯系勞務輸出,一批批青壯年被送到廣東、深圳、寧波、上海等城市打工,逐步帶動了山區外出打工熱潮。
龍泉鎮蔬菜協會會長李光林,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闖廣東打工,后得到一位貴州同鄉指點,在廣東開平租地種西瓜,2000年回鄉發展,帶動了50多戶鄉親種菜或種西瓜。他告訴記者:“很多老鄉和我一樣,都是被貧窮逼出去的,學到技術回鄉發展,打工改變了我們一代人。
外出打工改變了觀念,改善了生活?闪硪粋社會問題明顯暴露出來:留在家里的都是孤獨的老人和兒童,農村在打工潮的沖擊下,由貧窮變得蒼老,縣里開展扶貧攻堅時,常為山區缺乏勞動力而苦惱,但大家堅信這些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終有一天將成為家鄉建設的生力軍。
縣領導每年都帶隊到沿海城市看望務工人員,聽取他們對家鄉建設的意見,鼓勵他們學好一技之長,回來建設家鄉?h委書記古鵬,在縣里召開的一次外出務工鄉友獻計獻策座談會上說:丹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夏蓉”高速公路和“貴廣”快速鐵路又過境丹寨,為大家創造了干事創業的條件,希望你們多學點本領,將來回家鄉后,與我們一道共同把丹寨建設得更美好。
農民創業的靠山
面對一個仍有1.5萬多貧困人口未解決溫飽的國家級貧困縣,要讓農民在家鄉的土地上致富奔小康,不能靠空想和幾句口號,只有充分調動干部和農民的積極性,政府當好農民的靠山,干部當好群眾的參謀,讓干部群眾主動投身到發展產業中去,引導返鄉農民把目光盯到發展產業上去。
雖然外出打工多年,很多青壯年學了一身本領,但依然兩手空空,為幫助他們創業,丹寨縣決定從緊張的財政預算中,每年拿出500萬元作為風險基金,抵押2000萬元信貸資金給農民,作為發展壯大產業的風險基金和貼息。
在貸款方式上,采取縣內工作的干部職工、5戶以上的聯保農戶、有經濟實力的個人和經濟組織,均可為農戶擔保貸款。為樹立榜樣的力量,還要求實職副科級以上干部,在全縣范圍內自定對象,擔保貸款幫扶農戶。
與此同時,丹寨還開展了“百個支部對結、千名干部幫扶”活動,安排320名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分別聯系1983名農村困難黨員和群眾,幫助他們謀劃思路、提供技術、擔保貸款。
縣農業局為加大農技推廣力度,租地200畝作為干部示范基地,讓干部到基地里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試驗成功后再在全縣推廣。龍泉鎮高寨村在縣教育局幫扶下,由村黨支部和黨員示范帶動發展養殖產業,家家戶戶都養豬,戶均養豬20頭以上,僅養豬一項,每年可使每戶農民增收近3萬元。
興仁鎮興仁村打工返鄉青年李德鳳,在外打工養豬多年,今年回家被選為團支部書記。在得到縣委組織部長劉明波擔保貸款后,已建起豬圈開始養豬,她高興地對記者說:“縣里貼息幫我們貸款發展產業,縣領導又十分支持,這讓我們心里就有了靠山,干起來就踏實多了。我在外地打工從事養豬多年,我一定用自己所學的技術,來帶動父老鄉親靠科技致富!
在丹寨縣長青鄉排中村,打工返鄉青年池繼交高興地告訴記者:“在政府貼息貸款的支持下,鄉領導為我擔保了15萬元的貸款,還幫我協調土地流轉,我要大干一場,以每畝750元價格,租地近百畝發展新鮮時蔬,要為鄉親們闖出一條種菜致富的路子來! ”
像池繼交這樣的“幸運兒”,在丹寨著實不少,他們正享受著一系列發展產業的惠農政策,積極發展特色經濟。到目前為止,全縣共有190多家農戶,獲得了產業幫扶貸款,貸款資金達1000多萬元,新上特色項目69個。
鼓勵青壯年家鄉創業,進一步激發了創業激情。興仁鎮擺泥村,在團支部的率領下,堅持每周組織青年學習政治理論、農業科學技術,幫助青年制定家鄉創業規劃,建起農技服務部和農產品產銷服務小組,并開通了農經網,提供學習種養殖技術,了解市場信息的廣闊天地。該村團支部正籌建“青年創業產業發展基金”,希望幫助有志青年創業就業。
中國古法造紙之鄉南皋鄉石橋村團支部書記潘玉華,邀請了中央美院教授、中國科技大學博士,到該村講解古法造紙的前景、世界手工紙的發展狀況。
丹寨縣各級黨組織在幫助返鄉青年創業中,積極對青年人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通過“產業富民工程”,為他們搭起創業的橋梁。
在外打工8年后回鄉,龍泉鎮高要村汪開明感慨良多:很多外出打工多年的青年至今兩手空空,他打工多年也只積累了2萬多元錢。
作為返鄉青年,他們創業的想法得到縣里的支持,汪開明在參加“青春丹寨”——我與家鄉共話發展,外出務工返鄉青年與縣委書記座談會的第二天,便通過8戶農戶聯保的方式得到了發展生豬養殖的政府貼息貸款32萬元,他自己則建起了面積達300平方米的圈舍,現已養豬50頭。
如今,在村黨支部的支持下,他帶領村團支部組建了高要村旅游農業合作社,以每股50元的股份制方式組建,有80%的村民加入了合作社。他們將以高要多彩梯田為主,集旅游、觀光、農家樂為一體,通過土地季節性流轉的方式,讓梯田四季都充滿生機,成為別具一格的彩色高要村。
山鄉涌動創業潮
通過政府主導,返鄉農民發展產業再不愁資金、不愁技術,心里有了依靠。他們的創業勇氣被激發出來,打工回鄉創業者如雨后春筍般在苗鄉涌現出來,產業發展在丹寨涌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創業高潮。
排調鎮劉家村農民成為黔東南州深化“一戶一技能”的亮點,他們因地制宜,在山上做文章,在水上下功夫,什么賺錢搞什么,通過養牛小區、養豬基地、林下養雞等走上了致富之路。
州委書記廖少華到該村考察后,高度評價了政府尊重農民意愿,尊重市場,不拘一格發展產業,農民愿意搞什么就搞什么,逐步擴大規模形成產業化的發展路子。
在貴廣快速通道上的羊甲村,村支書萬發科指著山頭對記者說:前不久他們村對接“兩高”種200畝楊梅林。群眾熱情高漲,在廣東打工的王勝會,接到母親給他打去的電話后,趕緊從廣州市趕回家鄉挖坑栽楊梅樹。四年前林業局無償提供樹苗,每株還補助2元錢,讓該村群眾種植100畝櫻桃林,很少有人響應,挨家挨戶動員了100多戶人家,才勉強完成了80畝。這是多么大的反差!
不僅羊甲村如此,發展產業的春風,吹遍了丹寨的山山嶺嶺,以挖煤為主業的龍泉鎮白元村,轉向了種茶葉和養牛,如今1200多畝茶葉綠遍了山頭,戶均還有三四頭牛;中國著名的鳥籠之鄉卡拉村,為擴大鳥籠生產,正在組建鳥籠藝術有限責任公司。鎮黨委書記龍青松告訴記者:我們的工作重點是解決體制機制問題,讓干部沉下去幫助農民發展產業,一定三年不變!
記者來到揚武鄉老冬村,看到以駱禮忠為代表的12戶村民集中建起了立體綜合養殖小區,形成了養豬、雞、鴨、魚為一體的立體化養殖。駱禮忠獲得縣里貼息貸款8萬元后,飼養母豬20頭,種豬3頭,肥豬60多頭。
群眾最看重的是實效,在成功范例的面前,更多的農民對發展產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進來,山鄉涌起了創業潮,形成了勢不可擋的態勢。一批特色文化型、庭院農家樂型、生態富民型、旅游觀光型、手工產業型等專業村寨迅速興起。
興仁鎮擺泥村青年農民楊喬勇告訴記者,他要利用自己掌握的果樹種植技術和養殖技術,爭取縣里扶持,帶動村里的青年人共建300多畝的生態示范園,力爭戶年收入10萬元以上。
縣委書記古鵬告訴記者:縣委、縣政府將順應群眾的發展愿望,充分利用州委、州政府建設“麻江——丹寨經濟示范產業帶”的機遇,借東風進一步推進丹寨的產業富民工程,讓產業真正成為群眾打開富裕之門的“金鑰匙”!
返潮創業浪尖人
在返鄉創業的人群中,青年人發展了重要作用,他們不僅喚醒了廣袤的苗鄉大地,也讓山鄉處處響起了壯美的青春之歌。廣大青年在丹寨這片貧困的土地上,創造著西部開發的壯舉。
團徽,這個青年人積極向上的徽章,在丹寨青年特別是農村青年的胸前,隨處都可以看到。
興仁鎮團委書記洪萍,到西安與愛人結婚時,戴著團徽走過了半個中國,成為網上最牛的新娘。當得知擺泥村30多名團員青年,希望有一臺電腦用來與山外市場聯系時,她把準備用來買結婚禮物的5000元錢,買了電腦,連同陪伴自己多年的相機,一并送給擺泥村團支部。她還當起了電腦輔導員,激發了團員青年學習農科技知識和干事創業的熱情。
擺泥村在團支委、致富帶頭人楊喬勇等人的帶領下,團員青年們積極建設青年種養殖立體創業基地和科技示范園。該村在外闖蕩多年,有了一定積累的青年石文平,還投資100多萬元,開發以擺泥村“天降牧龍”自然景觀為主的集休閑、農家樂為一體的度假村。
在龍泉鎮卡拉村,在縣里開會鼓勵創業建設家鄉時,青年人更是一呼百應,很多青年返鄉參與了村里的鳥籠產業發展,組建了村蘆笙文藝隊,還研究開發工藝品鳥籠,請老工藝師為青年人傳授編織技藝。
村黨支部書記吳明海高興地告訴記者:有了團組織的積極配合,黨支部的工作輕松了許多。要求進步的青年也更多了,現已有6名團員青年向黨支部提出了入黨申請。
不僅卡拉村如此,全縣團員青年對黨組織的向往和追求,也正在進一步增強,全縣已有7名優秀團員光榮入黨,116名團員青年被列為入黨積極分子和重點培養對象。
在排調鎮劉家村采訪,記者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新建小區院墻上寫著:“走南闖北學技術,養豬致富愛家鄉”。
走進外出務工返鄉青年創業小區,打工返鄉后擔任村團支部書記的雷德林笑著說:“家鄉有了我們的用武之地,安徽的女朋友我也叫來一起發展養殖業。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們村在外打工的青年基本都回來了,團支部的36名團員,大都是打工回來的。如今,我們小區內有9個養豬戶,養豬320頭,飼養的科技含量非常高,好多村民都來參觀和學習我們的技術。我有信心帶好這幫青年人,讓我們的青春,在建設家鄉中更加壯麗!”
(廖奇勛 張承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