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黔在線-貴州日報 “這是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大展演。想不到貴州每年都有新的原生態舞蹈出現。”8月23日晚,“中天城投杯”2009多彩貴州舞蹈大賽民族民間舞·原生態舞專項賽總決賽評委、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學會副會長馬盛德,在看完精彩的原生態舞蹈表演后很是興奮。
舞臺上,來自丹寨縣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芒筒蘆笙祭祀樂舞》一舉奪得金黔獎。此外,安順市選送的《蘆笙風情——夫妻舞》、畢節地區選送的《給拖果》分別獲銀瀑獎,黔東南州選送的《南猛蘆笙舞》、《水鼓舞》,貴陽市選送的《祭橋》分別獲銅鼓獎。
事實上,這些年來,隨著“多彩貴州”系列活動的不斷開展,貴州少數民族的多聲部民歌、原生態歌舞和樸拙寫意的民族服飾得以在舞臺上集中呈現,如同一座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展現在世人面前。
2007年“多彩貴州”舞蹈大賽,晴隆縣號稱“東方踢踏舞”的彝族原生態舞蹈《阿妹且托》在舞臺上一鳴驚人,柳順方與文安美作為“阿妹且托”傳承人立即成為追捧對象;冊亨縣70多歲的羅國忠因會跳布依族“轉場舞”,被高薪請進了學校……據介紹,全省像柳順方、文安美、羅國忠這樣被請進學校當老師的民間藝人不下1000人,黎平、榕江、雷山、臺江等縣從上個世紀以來就把侗族大歌、苗族飛歌、苗族舞蹈、苗族蠟染刺繡等民族文化搬進中小學課堂作為必修課,進校園當老師的民間藝人僅黎平縣就有167位。今年以來,我省對每位國家級、省級和地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分別給予每年8000元、5000元和3000元的經濟補助。這一舉措使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更加成為人們羨慕的對象。
去年7月,黔西南州排練了一臺原生態民族民間歌舞在全州巡演,每到一地觀眾都是場場爆滿。黔西南州文化局社文科科長方波說,隨著省、州對原生態文化的宣傳力度越來越大,人們對民族民間文化的認同感越來越強。
“這幾年,幾乎縣縣舉辦文化節。”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周必素說,貴州真正成了節日的海洋,除“蘆笙節”、“牯藏節”、“苗年節”、“侗族大歌節”、“布依風情節”等一些老牌節日外,很多縣都把各具特色的傳統節日重新推出來。據相關部門統計,全省幾乎天天有節,有時一天之內有10來個地方同時辦節,而民間節日則更多,貴州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千節之省”。
8月16日,凱里學院《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暨《凱里學院原生態民族文化特色課程叢書》創刊及出版儀式在貴陽舉行。凱里學院是我省民族地方綜合性本科學院,努力構建以原生態民族文化為特色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體系,這兩年相繼組建了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地——貴州原生態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苗侗文化藝術博物館,推進了民族文化進學校進課堂,開展了原生態民族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等工作。同時申報并創辦了《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組織力量撰寫、編輯、出版了《原生態民族文化特色課程叢書》,為“原生態民族文化”學科的開辦奠定了基礎。這一舉措使凱里學院成為我國唯一一所開辦原生態民族文化學科的院校。
此前的2009年“中國文化遺產日”貴州系列活動期間,我省正式成立“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50余名民族文化專家分別受聘成為民間文學及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技藝、醫藥、民俗、雜技與競技等方面的專家委員。
民間藝人成本土明星、群眾喜看“原生態”、縣縣舉辦“文化節”、專家學者熱衷民俗文化研究等,已成為貴州一道獨特的風景。
記者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我省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規劃建設經過20余年歷程,成效顯著。早在1984年,我省便開始了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規劃建設。省文化廳對民族文化村寨展開調查,并成立了省民族村鎮保護與建設聯席會,公布了一批重點民族文化保護村,至今共投入5000多萬元用于這些重點民族文化村鎮的保護建設。此外,還在全省開展“藝術之鄉”創建活動,從1994年至今,共評選出“苗族蘆笙藝術之鄉”等64個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其中12個獲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與此同時,我省生態博物館建設也成效顯著。1995年以來,我省在挪威王國政府、國家文物局及國家博物館協會的資助下,先后建立了六枝梭嘎生態博物館、花溪鎮山布依生態博物館、錦屏隆里生態博物館、黎平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在我省形成了苗、侗、布依、漢等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群雛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和方法進行了有益探索。在此基礎上,我省開展文化生態保護區試點工作。2003年,黎平肇興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被文化部列為第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綜合試點項目。2004年7月,我省正式成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委員會,2006年9月更名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各級政府也都成立了相應的機構。2006年11月23日,省編辦批復同意在省文化廳社會文化處加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處”的牌子,增加編制3人(含一個處級職數),成立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定編9人。黔東南州也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制2人。為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組織保障。
省文化廳社文處主任科員李君盈告訴記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專項經費的保證下,保護機制日益完善,各級財政紛紛加大投入經費,用于普查、申報工作,省級財政安排的保護專項經費都在逐年遞增。目前專項經費已由過去的每年10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1150萬元。省文化廳廳長徐圻感嘆,貴州在非物質遺產保護方面的投入比例處在全國最靠前的位置。近幾年來,我省多管齊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重要的還得益于各級各部門的觀念轉變,可以說,“官員的理念已成為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大推手”。
據徐圻介紹,我省是非物質遺產資源大省,全省共70項國家級名錄,293項省級名錄,517項地級名錄,2335項縣級名錄。我省也是全國最先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地方法規的省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省委、省政府強調要體現其原生性和完整性,特別要杜絕偽文化和偽民俗,同時要注意防止過度商業化,要在保護和搶救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我省的做法已凸現出新的“貴州模式”,得到了中外專家的一致好評。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得到完整保護的同時,也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主要體現在旅游上。今年以來,持續8個月時間省內各賓館游客爆滿,我省各個知名風景區、紅色圣地、古鎮、鄉村皆成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遠離城市喧囂享受休閑的好去處。“旅游是文化的形式,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貴州這些年旅游節節攀升,有很多因素,少不了氣候,少不了自然生態,但我認為一年下來,分量最重的還是民族民間文化的魅力。”徐圻說。
(沈仕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