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姜家烈在翻看自己整理的紅軍資料
據黔東南日報消息 近日,筆者到錦屏縣河口鄉塘東村收集紅色資源資料,無意中聽到一對父子為紅軍守墓75載的故事,于是在村支書姜盛海的指引下,我們來到姜家烈老人的家。
明白我們的來意后,老人的話匣子不由地打開了。他從家里拿來他收集整理的有關紅軍林、紅軍墳、紅軍路的文字資料。看到我們好奇,老人拄著拐杖帶我們到山坡上去看看紅軍墓。半小時后,我們來到一個名叫抱杜格的小山上找到了紅軍墓,發現墳前還有掃墓的祭品。老人說:“這些是我今年掃墓時留下的。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紅軍用生命換來,因此我每年清明都來這里看看。”
接著,姜家烈老人向我們講述紅軍墓背后的故事。1934年秋,紅軍大部隊過后,還有少數掉隊的紅軍。一天,姜家烈的父親姜敦俊從山上砍柴回來,在塘東半坡遇到一位躺在路邊休息的紅軍戰士。看到姜敦俊走來,紅軍戰士就拿出口缸請求道:“老鄉,請給點水喝,好嗎?”姜敦俊立即放下肩上的柴,接過口缸,跑到不遠的水井打來泉水。看到紅軍戰士體虛有病的樣子,姜敦俊要求帶他回家醫治。但紅軍戰士卻說:“謝謝,喝了水,我就好了。我還要去趕部隊呢。”
可是第二天姜敦俊就聽說有位紅軍犧牲在路邊,跑過去一看,正是昨天找水喝的那位紅軍戰士。當時,他頓足捶胸,遺憾不已。隨后,他便找來同村幾位村民,悄悄地把紅軍戰士安葬在一個松樹茂密名叫抱杜格的小山包上。此后,他頂著各種壓力帶著兒子偷偷地去給紅軍掃墓和護墳。
紅軍安葬一年后,山主把紅軍墳周圍的松樹砍光了,準備把山包開荒種地。姜敦俊得知后,立即進行制止和勸說,告訴山主山頂的小土堆是紅軍墳,不能動。從此,再也沒人動過紅軍墳。解放后,姜敦俊發動村民在墳前立了一塊寫著“紅軍烈士墓”的碑,以傳后世。
“臨終前,父親還叮囑我一定要把紅軍墓看護好,并要代代相傳。如今80歲的我,已交代我的子孫,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他們要年年給紅軍掃墓……”老人的一席話讓在場的人感動不已。
(龍靜 姜省 楊仕森)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