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華的黑豚)
(創業青年楊繼華)
(楊繼華養殖廠門口的對聯)
(吳繼山和他的竹溜)
本港訊(實習記者 廖強 攝影報道)近些年來,為了緩解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大量返鄉農民工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黔東南州三穗縣團委、縣政府出臺多項惠民政策,鼓勵返鄉農民工和畢業生自主創業,在縣團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現這樣一批成功創業的年輕人。
在外打工不好做,不如回家自己干
楊繼華,25歲,三穗縣絞頗村人,16歲開始就外出打工的他,比同齡人多了一份穩重和成熟。1999年,當時剛剛小學畢業沒多久的楊繼華,由于家境貧寒,沒能繼續讀書,便隨著當時的“打工大潮”前往廣東佛山打工,2年后又輾轉到了浙江,外出打工的日子是非常辛苦的,剛開始的時候,一個月只能賺到200到300塊錢,在發達的沿海城市,他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尤其是近年來的金融危機,更是雪上加霜。面對全球的經濟形勢,他心想:“在外面那么難做,還不如回家自己創業,這樣還能帶動自己家鄉的經濟發展。”于是,在2008年10月,他帶著自己辛苦積攢的5萬元錢,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小小黑豚,帶給楊繼華希望
要創業,選好項目是重中之重,根據多年在外打工的經驗和自己四處查找的資料,楊繼華發現,黑豚養殖有著巨大的市場,而且在當地幾乎還是一片空白。于是,他從云南和廣西進了200只黑豚種,開始了自己養殖黑豚的道路。
“黑豚這種動物,渾身都是寶,可食用、可藥用、皮毛還可以做皮毛加工,非常適合我們這里養殖,這東西飼養成本不高,就喂些玉米面和青草就行,一年4-5胎,一胎3-10個,而且銷路也很好,我現在已經有很多訂單了。”提起楊繼華的寶貝黑豚,他顯然來了興趣,不斷的給記者介紹這黑豚的習性和自己的養殖生意。說到未來,他也是充滿信心。“等我把這一批的黑豚買了,就能有10萬元的利潤,到時我就可以做得更大了。也算是為咱們三穗的經濟發展作了貢獻。”
信心是關鍵,政府是靠山
在楊繼華養殖廠的門口,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副對聯,“農民工創業信心是關鍵政府是靠山,養殖業提高產量科技做手段效益做目標。”這是楊繼華自己寫的,當被問到為什么會寫這樣一幅對聯時,他告訴記者“要是沒有政府,我這個廠根本辦不起來。”原來,他的創業之路并不平坦。才回絞頗村的時候,資金、土地、養殖技術等等問題都困擾的他,而團縣委和縣政府的領導在得知了他的困難后,不但幫助他解決了貸款和土地租用的問題,而且向他提供了很多關于黑豚養殖的技術,縣領導還多次前往他的養殖廠了解他的實際困難。
無獨有偶,竹溜養殖戶吳繼山
與楊繼華有著相似經歷的還有三穗縣銅林鎮的吳繼山。吳繼山今年27歲,05年外出打工,先后到過浙江義烏和福建溫州,在外打工期間,他發現家鄉山間的竹溜在沿海地區很有市場,于是,07年10月他返回家鄉,開始籌辦自己的竹溜養殖廠。
創業初期,吳繼山遇到過許多困難,首先困擾著他的就是竹溜的存活率,由于是第一次接觸竹溜的養殖,完全沒有飼養經驗的他對竹溜的生活習性一無所知,因此他飼養的竹溜存活率很低,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并不氣餒,而是積極找出原因,并且通過網絡等手段主動的學習竹溜養殖的技術,終于逐漸的穩定了自己的竹溜的存活率,并在今年初見收益。
吳繼山告訴記者,自己之所以會回鄉創業,一方面是為了帶動自己家鄉的經濟發展,一方面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三穗縣團委、縣政府對青年創業的支持,使他更加信心百倍。目前,他已經注冊了自己的品牌商標,正盤算著,要把自己的竹溜推向全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