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吳偉)“為保護生態資源,這幾年大家都植樹造林,我們村共有退耕地還經濟林300畝,多數種的是文旦柚、柑橘等經濟林果,我家光靠文旦柚一項年純收入達20000多元”,這是貴州省岑鞏縣注溪鄉哨坪村村民吳高堯面對筆者采訪時所說的話。近年來,岑鞏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省委、省政府確立的“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結合山區特色,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較好的改善了生態環境,讓4萬山區農戶從“綠色銀行”中得到了實惠。
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方面,該縣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建設標準和檢查驗收辦法,對各鄉鎮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工程建設管理情況和檔案資料建設情況進行實績檢查驗收,保證造林合格面積保存率。同時,強化“三防”(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和人畜危害防治)工作措施,保證造林成效,自2002年啟動退耕還林工程以來,累計實施退耕還林9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4萬畝、荒山造林5萬畝;不間斷的實施了封山育林,封育面積達952285畝,退耕還林總計投資3142萬元。
在退耕還林政策兌現方面,堅持“先驗收、再公示、后兌現”的程序,做到驗收標準、驗收結果、補助政策、兌現情況“四公開”,提高政策兌現的透明度,全面實現一折通,由縣財政直接將糧食和現金補助直接兌現到戶,保證兌現工作的規范性。同時,對兌現工作進行嚴格檢查,發現問題予以嚴肅查處,確保國家錢糧補助足額兌現到農戶手中,有效提高了廣大退耕農戶的積極性。自2002年啟動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全縣累計兌現退耕還林糧食7440245.2公斤,折款1042萬元;兌現退耕地造林糧食折款補助1406萬元;種苗費共計430萬元。
在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和配套建設方面,該縣按照“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總體目標,切實采取林果結合、杉竹結合、經濟林與生態林相結合等模式, 加強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建設,多措并舉增加退耕農戶的收入。目前,全縣累計營造純生態林3.009萬畝,以柑柚、梨、李為主的純經濟林0.550萬畝,以杉與楠竹為主的林地0.045 萬畝,以黃竹草為主的基地0.005萬畝,真正實現“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雙贏,為成果鞏固提供保障。同時,堅持雙管齊下強化配套設施建設,一方面是加強農技推廣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基本農田的產值,切實解決好退耕還林農戶的基本口糧問題;另一方面是加強農村生態能源建設,積極在林區推廣種草養畜等工作,全面鞏固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