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吳偉)近來,岑鞏縣委、縣政府在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始終把改善民生工作作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落腳點,為全縣人民精心烹制了一道道“民生套餐”,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讓千家萬戶最大限度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學有所教”工程解決群眾子女上學難題。該縣積極建立農村貧困生助學制度,做到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2008年,農村義務教育全面免除了學雜費,并發放了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教科書,家庭貧困寄宿學生領取生活補助費。2006---2008年累計投入資金1514萬元,新增校舍面積33706平方米,城鄉學校基本排除C、D級危房;投資810萬元實施現代教育技術工程,為全縣所有學校配備了遠程教育衛星收視設備;添置了實驗裝備和教學儀器以及圖書。
“勞有所得”工程解決群眾就業難題。該縣實施了對“零就業家庭”補助99戶。2008年,該縣新增就業人數510人,勞務輸出1800人,有組織勞務輸出418人,轉移勞動力1265人。建立健全了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金制度。
“病有所醫”工程解決解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該縣加強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建設力度,改善了鄉鎮衛生院醫療衛生條件,努力實現村村有衛生室。啟動鄉鎮衛生院改造,已完成總投資58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475萬元)9000㎡的11個鄉鎮醫院改造工程。目前省財政專項資金225萬元的45個村衛生室建設和中央新增投資16萬元、省級財政資金4萬元修建村衛生室4所;新增中央投資2100萬元建筑面積為9400㎡的縣人民醫院綜合樓改擴建工程已完成平基、地勘工作,正在進行施工招投標。全縣初步形成了三級預防保健網絡,積極建設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進一步完善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9年共籌集農民參合資金3121780元,參合人數為156089人,參合率達93.17%,疾病預防控制、公共衛生、基本醫療體系逐步完善。
“老有所養”工程解決“老有所養”難題。全縣60歲以上特困老人均享受了城市低保,百歲老人按每年480元的標準發放生活補助費。
“住有所居”工程解決群眾住房難題。該縣進一步完善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制度,繼續加強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設力度,積極做好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房的布點、選點、建設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各級財政投入120多萬元,按質按量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改善了100戶低收入者的居住條件,2009開工實施5000㎡的廉租住房建設,7月底完工后可解決100戶城鎮低收入者住房難的問題,使群眾真正“住有所居”。
“居有所安”工程,破解社會治安難題。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天網工程”,健全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嚴打“兩搶一盜”、創建“平安岑鞏”專項行動,鞏固發展“平安岑鞏”、“十無”模范村創建成果等,給群眾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進一步增強群眾安全感。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解決群眾看電視難題。該縣積極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目前已完成20戶以上自然村寨村村通工程486戶,其余正在實施中,全縣電視覆蓋率達95%。
“家電下鄉”工程提高群眾生活質量。該縣本著“農民得實惠,企業得市場,政府得民心,經濟得發展”的原則,把家電下鄉活動作為學習實踐活動切入點,認真搞好家電下鄉工作。一是成立了領導小組;二是做好銷售網點審核備案工作;三是采取制作家電下鄉宣傳單、懸掛宣傳標語等方式進行多方位宣傳;三是各協作部門密切配合。截至4月底,全縣共銷售家電268臺,銷售金額377325元(農民可以得到財政補貼資金49052.25元),此項活動的開展促進了農村家電消費,提高了農村家電擁有率,為改善農民生活,促進新農村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村村通公路”工程破解群眾出行難題。該縣不斷加快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 2008年搶抓機遇,以實干換支持,最后一個未通油路的鄉——平莊鄉油路建設項目已經省發改委批復,預計2009年底全線通車。目前全縣已有110個行政村通了公路,全縣行政村通車率已達85.3%。全縣已形成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道、鄉道、村道并存的大交通格局,“公路修到家門口,班車開到村里頭”這一美好愿望正在變成現實。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解決群眾文化信息難點。“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以先進的文化占領基層思想文化陣地,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豐富、活躍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該縣已建立了以公共服務延伸中心為主體,加快公共服務向農村、向社區延伸,補基層文化需求的空白的網絡體系,目前,全縣129個村依托遠程教育建起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為該縣的文化事業和新農村建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該縣投入500余萬元加強對防洪堤、病險山塘、應急水源及渠道清淤等治理,整治病險水庫15座,累計投入農村飲水安全項目資金1585.43萬元,共解決3.147萬群眾飲水困難問題,確保城鄉群眾飲水安全。實施“引綠入城”工程,城鎮建設進一步加快,水尾、天馬、龍田等小集鎮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該縣還加強社會應急體系建設和應急預案建設,大力實施“災有所備”工作,努力把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確保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