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吳偉)受金融危機返鄉潮影響,國之寶思州石硯之鄉——岑鞏縣采取一系列措施,全方位為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提供服務,架橋鋪路,搭臺唱戲,暢通就業創業渠道。目前,全縣由返鄉農民工創業新辦的企業已達20多個,就地就近安置了上千名返鄉農民工就業,猶如一夜春風吹暖了返鄉農民工的心,演繹出了一出出返鄉創業、就業天地寬的好戲。
春寒料峭忙破冰
該縣把“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作為返鄉民工創業就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解決農民工就業作為當前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來抓,科學引導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把返鄉農民工的再就業工作作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保證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實現岑鞏濟社會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一是樹立服務工作理念,增強服務意識,提高工作效率,變要我服務為我要服務,增強為農名工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農民工提供各種便捷服務。
二是為返鄉民工搭建創業平臺,為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提供幫助,在辦理就業創業相關手續過程中,本著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的原則,為返鄉民工開設 “綠色通道”, 提供上門服務,最大限度地簡化程序,縮短審批時限,適當減免有關收費標準,并在用工管理、社會保險、降低就業創業風險等方面提供服務。該縣積極搭建服務平臺,暢通就業渠道,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三是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認真貫徹落實縣委、政府出臺的四個支持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政策配套文件,對返鄉創業人員在用地審批、稅收等方面提供方便,為返鄉民工就業創業提供政策、資金、技術支持,發揮“小額擔保貸款”扶持創業的積極作用。
四是實行領導聯系幫扶農民工創業工作制度,各單位一把手與幫扶村返鄉農民工結成幫扶“對子”,開展以幫思想、幫溫飽、幫就業、幫創業、幫維權為主要內容的“五幫”聯系幫扶活動,幫助解決返鄉農民工的生產生活問題、創業致富難題,以及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具體問題,營造有利于創業的良好外部環境。
六是加大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工作力度,及時收集發布各地用工信息,讓返鄉民工隨時了解掌握勞動力市場行情,積極為他們“牽線搭橋”,指導他們重新外出擇業或自主就業創業。
群策群力吐新蕊
“我的這個大米加工廠能夠開辦,全部歸功于黨委、政府的扶持”貴州省岑鞏縣天星鄉天星村的星華大米加工廠王和國廠長這樣說,談起創業的經過,這位才五十出頭的廠長顯得有些靦腆:“2007年前我到沿海一帶打工,2008年回到家鄉,在天星鄉黨委、政府的支持幫助下,并為我提供了信用貸款,給予稅收優惠和職工培訓的幫扶,我自己投資50多萬元,2008年7月開辦了星華大米加工廠。”據了解,該廠自投產以來,形成“邊培訓、邊生產、邊就業”模式,實現“公司+基地+農戶”的一條龍經營模式,年創收300余萬元,長期解決本鄉及附近鄉(鎮)的12名返鄉農民工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夢想,這是該縣政府引導、政策扶持,促使返鄉農民工創業的一個縮影。
在該縣水尾鎮,有一個“姐妹養殖場”,老板胡忠群對筆者說:“咱們的雞過的是‘田園生活’,是生態養殖,所產的雞蛋完全是綠色產品,所以有個詩意的名字‘羅蔓粉雞’,這個雞下的蛋供不應求……”
同行的鎮黨政辦負責人的告訴筆者:“該廠占地2900平方米,現有養殖大棚4個目前,這個養殖廠有成品產蛋雞3000余只,幼雞4000只,每天可產蛋3000枚左右,產值在2000至3000千元。”
當談到兩姐妹創辦蛋雞養殖場時,胡忠群感慨頗多:“我丈夫于1988年不幸發生車禍去世,撫養3個孩子和照顧2位老人重擔一下子就落在我一個女人的身上來了,于是我也隨著打工的潮流,輾轉廣州、深圳、溫州、貴陽打工。”
“打工雖然也能夠找錢,但終究不是長遠之計。”在貴陽養雞場打工期間,她邊打工邊自學養殖技術,一邊尋找商機。經過廣泛的市場調查,并結合水尾鎮的優勢,最終決定走蛋雞養殖之路。2007年底,她回到自己的家鄉水尾鎮,與她丈夫的妹妹張滿妹籌資18萬元注冊了“岑鞏縣姐妹養殖場”。建場時,她得到了水尾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兩姐妹憑著一股闖勁,上北京、下湖南,跑貴陽,多方查找資料信息,整天顛簸在外,購進了羅曼粉蛋雞種源,購買了發電機、孵化機等設備,并聘請縣畜牧局的專家進行全程技術指導。正是因為管理和技術到位,所以從開始發展到現在,養殖場逐步有了起色并轉入正規。現在養雞場所產雞蛋已經占領了岑鞏、玉屏、懷化等市場,目前產品供不應求。到年底,產值可達到20萬元。
兩姐妹還欣喜的告訴記者,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2009年1號文件出臺后,給他們吃了一顆“定心丸”,她們將乘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2009年1號文件精神的東風,在三年內再建五個大棚,把養殖總量擴大到1萬只,規模和市場穩定后,再進行產品深加工,帶動更多養殖戶走上致富路。那時,經濟效益不言而喻,“羅蔓粉雞”產下的將是名副其實的“金”蛋。
盛如夏花怒正驕
該縣還充分挖掘縣內基礎設施、城鎮建設、能源開發、招商引資、個體工商、農業產業發展等的用工市場,根據縣內各企業的用工需求,合理引導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就業。進一步加大力度,開發縣外省內、省外國內的勞務用工市場。千方百計增加公益崗位,擴大就業崗位。
在培訓方式上,該縣堅持方便群眾、服務于民的原則,立足實際,以培養新型農民為目標,以就近、便民為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利用外出民工返鄉之際,組織開展就業技能、法律法規、安全知識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就業能力,把培訓延伸到鄉村,就地就近組織返鄉農民工和自愿外出務工人員進行培訓。主要抓好四個方面的培訓:一是結合“陽光工程”培訓410余人;二是結合“新型農民培訓”9750余人次;三是結合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培訓農機駕駛員100余人,并帶動210余名返鄉農民工購置耕整機等農機具和農用運輸機械;四是結合“糧食增產工程”培訓1200余人。通過培訓,進一步增強務工人員的崗位擇業、縣場競爭、風險抵抗和務工持續力。
據了解,2008年該縣返鄉的農民工有6000余人,在政府的優惠政策和好“參謀”的鼓動下,創業勢頭強勁。據初步統計,目前該縣已有1500余名返鄉農民工承包土地開展種養業實現再就業,盤活了農村近5000畝閑置土地。返鄉后經過培訓成為“土專家”的,該縣已有千多人。全縣從事蔬菜、生豬、茶葉、文旦柚等特色產業營銷的農民經紀人總數突破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