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岑鞏辦消息 “注溪文旦柚、客樓水蜜桃,大有蔬菜、水尾西瓜......”。春夏秋冬,在貴州省岑鞏縣到處都是碩果盈枝、滿目蔥蘢的景象。近年來,貴州省岑鞏縣以科學發展觀為契機,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思路,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專業化和特色化經營,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一舉破解了山區農民增收難題。
擴規模,抓示范帶動。按照“產業調特、品種調優”的發展思路,主攻雜稻制種、思州水晶米、思州文旦柚、思州綠茶、優質肉牛養殖、優質油料等名、特、優種養產業,擴大規模和覆蓋面。目前,該縣2009年已落實雜稻制種1萬畝、落實雜交水稻種植8.2萬畝(其中優質稻種植5.5萬畝),金秋梨6000余畝、雜交玉米種植4.5萬畝、優質烤煙種植7300畝;實施“訂單農業”2萬余畝,在該思陽、注溪、大有等鄉鎮建成優質雜交油菜示范點13個3700余畝,反季節蔬菜示范點5個1200余畝,建立“一戶一技能”示范基地36個,各類科技示范戶已發展到3360余戶,建成草莓、西瓜等特色產業基地1000畝;大力推進畜禽品種改良,在天馬、凱本、平莊等鄉鎮建有豬品種改良點57個,牛凍配改良點4個,羊改良點70個,使全縣畜牧業得到蓬勃發展。
變模式,抓發展聯動。建立“公司+基地+農戶、項目+基地+農戶”經營機制,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認真實施了優質稻無公害栽培、精品文旦柚、種草養羊等項目建設,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先后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7家,目前,年加工業總產值達3000余萬元,年出欄300頭以上生豬養殖場23個。同時組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15個,發展會員8000余人。
強培訓,抓科技帶動。緊緊圍繞“產業、需求、基地、市場”抓農技培訓,采取“春現場、夏觀摩、秋總結、冬培訓”的方式,著力培養“懂技能、會管理”的“土專家”、“田秀才”。并組織“三農”服務團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強化培訓效果。目前,全縣利用遠程教育、“陽光工程”、“三農服務團”等載體共開展各類農科培訓1100余期,培訓農民群眾4.6萬余人次(其中返鄉農民工3000余人次)。
守龍頭,抓產業拖動。以“雜稻制種、銀海生豬養殖、盧江產業、興宇農產品開發、裕民果品開發、思州和新興米業”等龍頭企業為龍頭,延伸雜稻制種、優質稻種植、優質油料種植、優質果品種植、生豬養殖等產業鏈條,形成了“農戶—基地—企業—市場”的產業發展格局。培育大米加工、糧油加工、種子公司、果品公司為重點,注重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目前已建成州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帶動農戶18950戶;在建成干鮮果基地2.6萬畝、茶葉基地3000畝的基礎上,還將新建產業化龍頭企業原料基地5萬畝、精品水果基地2500畝、優質茶葉基地1000畝。
(吳偉 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