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今年,貴州省岑鞏縣大有鄉肭恰畈蔬菜種植大戶張能貴一棚番茄產出5000公斤,純收入7000多元,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土專家”,這是該縣以科學發展觀為契機,大力實施“新型農民”工程取得的成效。像張能貴這樣的“土專家”,在全縣農村有近萬名,他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引領群眾彈奏致富曲。
近年來,該縣因需施教、因地施教,多層次、多渠道培養技能型、專業型實用人才,不斷創新“土專家”培訓模式,著力提高學用轉化整體水平,農村致富能人群體不斷發展壯大。
因需施教,激發群眾學習興趣。該縣印發了《農技培訓需求調查表》,全面了解掌握了農村群眾的技能需求情況,并圍繞農業產業建設需要和農民迫切的技能需求,分級分類開展各類培訓,提高了培訓質量,鞏固了培訓效果。并設立固定、流動技能咨詢點,為解答農民群眾技術難題開辟“綠色通道”。
整合資源,健全農村培訓網絡。近年來,該縣充分利用農村遠程教育站點、鄉鎮黨校、人口學校、農民夜校等培訓陣地,積極組織農民群眾學習新型實用技術。全縣利用遠程教育、“陽光工程”、“三農服務團”等載體共開展各類農科培訓1100余期,培訓農民群眾4.6萬余人次,各“三農”服務團共深入村組開展技術輔導680余次,受益群眾達3萬余人。
因地施教,助推產業做大做強。該縣根據產業分布特點和示范基地分布情況,科學開展示范帶動培訓工作,有效發揮示范基地輻射帶動作用。目前,全縣已建有縣級培訓示范村2個,鄉級示范村10個,已建立各類學用轉化示范培訓基地36個,科技示范戶已發展到3360戶。通過示范帶動,初步形成了“一戶一業、一村一品、一鄉一特”的發展格局。
同時,在科技效益共享、合作聯營新機制的驅動下,該縣取得了培養一批技術能人、帶動一方特色經濟、致富一片鄉里的顯著成效,解決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產業化經營之間的矛盾,理順了與科技部門、龍頭加工企業、特色產業基地、流通市場的關系,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使千家萬戶的農民連年獲得了增產增收的實惠。
目前,該縣2009年已落實雜稻制種1萬畝、落實雜交水稻種植8.2萬畝(其中優質稻種植5.5萬畝),金秋梨6000余畝、雜交玉米種植4.5萬畝、優質烤煙種植7300畝;實施“訂單農業”2萬余畝,無公害蔬菜基地0.8萬畝,優質大米基地1.2萬畝,發展專業養殖村9個,產業示范區18個,依托這些產業基地,帶動養殖農戶5860戶,建立庭院經濟1820個;建立6個農村經濟合作社和8個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在協會與合作社的引導下,全縣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到3540戶,每戶年平均增收900余元,產業效應日趨明顯,切實加快了農民群眾致富增收的步伐,,從而使全縣農村群眾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車道。
(吳 偉 宋小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