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寺塔山外景
近來,古名思州的岑鞏縣天安寺遺址內一處名叫塔山的神秘地宮再次引發群眾熱議。說是當年吳三桂秘葬思州天安寺內塔院地宮中,陳圓圓在天安寺為夫出家守靈。天安寺碑銘、佛歌有此記載,周邊民間廣泛流傳這一說法,馬家寨吳三桂后人也證實這一佳話。當地學者(人稱“思州通”)黃透松先生經過長達20余年的考查,支持民間傳說。一些專家學者實地考察時,亦眾說紛紜,難定其說。神秘地宮到底是不是影響一代歷史進程的周王吳三桂的葬身之地呢?
民間傳說
當地一位劉姓后裔聽馬家寨吳三桂后人說,吳三桂死后,秘密深埋入天安寺的塔院地宮中,陳圓圓出家天安寺是為吳三桂守靈。吳三桂后人還說,馬家寨建有地安寺,大有鄉桐木寨有天安寺。男為天,女為地,真是怪異。
據《大清一統志》記載,思州天安寺又名平西庵。上世紀80年代,馬家寨吳三桂后人說:“天安寺是陳圓圓用私房錢修的,我們解放前(從馬家寨)去思州挑鹽巴,路過天安寺,那里的人還要請我們吃酒吃飯,從來不要開錢糧。解放前,每年過春節,他們還要請我們吳家一桌酒席呢。”
2005年,家住天安寺旁一位叫穆昌銀的老農,竟然滔滔不絕地講述陳圓圓有真墳墓的事,還稱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說:“要找圓圓真墳墓,氵舞 陽河邊天安寺,天安寺邊黃楊樹,黃楊樹邊三丈五……”
2006年1月,岑鞏縣大有鄉民在“黃楊樹邊三丈五處”生產勞動時,挖出一塊銘刻有“饒氏諶太君之墓”的墓碑。
2002年9月,天安寺又一老農姚茂發(系天安寺最后一個和尚姚祖林的侄孫)說:“塔院內有一塊陳圓圓的無字碑。”
2003年5月5日,當地學者黃透松去核查無字碑時,一名一字不識的老農講出吳三桂秘埋塔山地下幾丈深的地宮中,竟然還能畫出地宮墓室,類似定陵及漢代劉勝王陵墓的結構圖。還說,明末清初兵部尚書、天問和尚鄭逢元指引陳圓圓出家天安寺,建平西庵,并說出陳圓圓出家天安寺是為吳三桂守靈……
當地流傳的《天安寺佛歌》唱詞也說:“唐建天罡后天安,天安寺后平西庵;圓圓出家天安寺,為夫守靈她心寬。”“塔院立座無安碑,三桂秘葬塔山堆;‘王振宗風’臨濟派,圓圓嫁夫生死陪。”等等。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銘刻“王振宗風”四個大字殘碑
神秘塔山
天安寺內有一塔院,院內有一地宮,極其神秘。長期以來,專家學者紛至沓來,探幽尋秘,熱議不斷。
從地表看,整個塔山貌似一座小山丘,堆山高約20米,占地面積在三萬平方米左右。
大有鄉政法委書記洪德木是當地一個探秘愛好者,他曾多次進行過實地測查。據他介紹,此山泥土松軟,用鐵鍬就可以鏟掘黃泥堆土,且全都類似觀音土。他懷疑,整座塔山是不是用人工挑泥堆成的小山呢?他說:“四周其他的山都長過參天大樹,唯獨塔山沒有,盡是些矮小的灌木林及雜草,不知何故。”
據姚茂發回憶,塔院是一處365天都點天燈的地方。原有七級塔及圍墻,上世紀60年代被毀。院墻基長15.2米、寬15.2米,占地231平方米。
經實地考查,位于天安寺正殿西約1公里的塔山正中下部,有10冢土丘墳墓,5冢有碑文。正中一冢碑帽呈六陵角官帽形石碑,造型為通天符號,碑銘刻“臨濟正宗三十四世上真下智大和尚靈塔”,旁邊小字脫落,無法辨明。許多墳墓碑文均脫落不清,與四周100余座和尚墓碑銘文大不相同,十分蹊蹺。
在眾多墓碑中,有兩座格外引人注目:一座是無字碑,一座碑面上橫批銘刻“王振宗風”四個大字。
還有一個塔基已拆毀的地坑,深下近2米處用特制的厚磚及石材料板巖鋪砌,其泥土經過人工錘煉得很堅實,如鍛瓦泥一般;前有通道,左側有一小洞,人們疑是王陵地宮通道。
在塔山上,還發現大量“罐罐墳”,多用土陶罐,也用青花瓷甕的,都是裝人的尸骨。不久前,有農民從地下新挖出三個青花瓷,里面只有頭骨,令人驚訝不已。“罐罐墳”沒有土丘,每罐只用幾塊厚磚圍砌而成。這種下葬的方式,實屬罕見,是天安寺又一大尚待破解的神秘。
當地流傳的吳三桂尸骨秘埋塔山地宮是不是真的呢?為何天安寺要365天點天燈呢?為何墓碑帽用通天符號呢?“王振宗風”含義何在?為何立座無字碑?“饒氏諶太君之墓”又是哪個侯王的夫人?為何葬“罐罐墳”?為何唯獨塔山不長大樹?……天安寺一連串的驚人之謎令人費解。
塔山上發現多處這樣的盜洞
塔山相傳為陳陳圓圓所立的無字碑
專家考證
為了揭開天安寺一連串謎題,岑鞏縣境內外曾有許多專家學者專程來考,有贊成民間傳說的,也有持懷疑的,莫衷一是。
黃透松曾經20余年反復經過實地調查考證,贊成吳三桂秘埋天安寺地宮的說法。他認為:“這種可能性比較大。”
他說,有史書記載,吳三桂死后,其真尸骨清朝廷并不一定已經真正得到。按此說來,吳三桂秘埋天安寺塔山地宮中是很有可能的。他認為:
一是塔山有類似觀音土,山體獨特,黃泥厚達20多米,而周圍山體均為石沙山,黃泥蓋山土不過2米,大有來頭。
二是一位目不識丁的老農都能滔滔不絕地講述吳三桂秘葬塔山和陳圓圓出家為夫守靈的故事,其中一老農還能畫出地宮墓室,類似定陵及漢代劉勝王陵墓的結構圖。馬家寨吳三桂后人也承認這一點,天安寺佛歌亦有此唱詞。
三是吳三桂死于衡州,沿沅江、氵舞 水運尸骨至天安寺密林中比較方便,比陸路遠運至云南容易得多,而且又處于戰事緊急時期,情理適合。
四是天安寺是康熙十二年赴鎮遠迎降吳三桂的思州知府李敷治管轄地盤,李為恩貢,天順府大興人,與鄭逢元關系較好。而吳三桂與鄭逢元有交往。鄭誓死不歸順清朝廷,在云南寶臺山皈依,法名天問和尚,后歸家鄉大有鄉茂龍塘,與天安寺僅距2華里(現其墓尚存)。鄭逢元于康熙六年為崇拙和尚建天安寺一事寫有序,傳說鄭曾指引陳圓圓出家平西庵。
五是塔院原來365天都點天燈,既有佛寺規矩,守皇陵也有此做法。
六是臨濟正宗派較重貴族化,塔院墓聯銘“王振宗風”,可能是一種極大的暗示。陳圓圓立無字碑很有可能是效法武則天。
地宮入口
相關鏈接
天安寺,唐名天罡寺,后名天安寺,又名平西庵,思州府設有僧綱司,屬禪宗寺院(有碑銘稱臨濟正宗派)。據考,天罡寺,始建于唐武則天當皇時代,坐落在今岑鞏縣(古名思州)大有鄉茂龍塘、桐木寨與蟠龍寨之間的一座小山上。居岑(岑鞏)江(江口)公路旁,處氵舞 陽河北岸,四周山圍巒聚,林海茫茫,環境清幽,景美如畫。當地陰陽地理先生說,寺區有7個小山岡,是北斗 7星聚會,寺建在北斗星山上而稱名天罡寺。相傳原管轄面積約4平方公里,當地盛產谷子、黃豆、玉米等物產。
張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