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南國早報網(wǎng)消息 蘆笙舞,是融水苗族自治縣的一項民俗“專利”了。11月21日,該縣舉行第四屆蘆笙斗馬節(jié)上,來自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的蘆笙隊,苗族男女個個穿上花紅柳綠的百鳥衣,手持各種大中小的蘆笙趕到會場,向觀眾表演了倒吹蘆笙、舞動蘆笙等千姿百態(tài)的蘆笙舞,引來了各方游客的觀賞。

來源:www.artxun.c

據(jù)該縣龍先生介紹,苗族蘆笙舞也稱蘆笙踩蹚,除了在祭祀活動舉行吹跳之外,還有在舉行婚禮,喪葬儀式或新屋落成時也跳。隨著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進步,后來,每逢年內(nèi)佳節(jié),如春節(jié)正月初一一直吹跳到鬧元宵過后,此外還有中秋佳節(jié)、三月三等,苗家秋天豐收后,都喜歡組織青年男女進行傳統(tǒng)社交活動吹、跳蘆笙。而陸先生說,苗家吹跳蘆笙具有宗教、民俗文化娛樂性質(zhì),在苗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按活動內(nèi)容和性質(zhì),一般可分為自娛性、習(xí)俗性、表演性、祭祀性以及禮儀性的五種。
來源:www.artxun.com


后來陸先生按上述幾種介紹說,自娛性的蘆笙舞最為普及,它對舞者年齡、性別不限,一群男女通常在苗寨屋前的草坪、河壩或山坡空地上進行吹跳活動。常見的吹跳形式有二種,一種是男的吹小蘆笙、女的持花手帕,男女圍著一個大圈,把一群吹蘆笙的舞者圍在中間,隨著蘆笙吹奏的樂曲節(jié)奏,姑娘們輕輕地擺動著婀娜多姿的身體繞圈而舞。因此,蘆笙分有小蘆笙、中蘆笙和大蘆笙。在蘆笙踩活動中,有的苗寨用竹子制成高達3米左右高的特大號蘆笙和各種長短不一的芒筒(一種用大竹筒制造的低音簧管樂器)也在旁邊伴奏。還有一種是由一對以上的蘆笙手作領(lǐng)舞,眾人(多為女性)尾隨其后圍圈狂歡。大家的動作隨領(lǐng)舞者吹奏小蘆笙的曲調(diào)高低音的變化翩翩起舞。



自娛性蘆笙舞,從動作特點上看,又可分為“踩”和“跳”兩種,“踩”以兩膝的輕微屈伸 并踏著節(jié)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是由動力腳落地后,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前一種嫻雅、端莊,后一種柔和、瀟灑。



融水縣的蘆笙舞,青年男女吹跳時喜歡手挽手、身體前傾、順圈往前跳,動作比較簡單。參加舞蹈的人數(shù)常見為十二人,隊形呈三人一橫排、四人一豎排的長方陣。
表演性蘆笙舞,一般以競技的方式進行集體比賽,以吹奏樂曲多,舞蹈時間長,聲音諧和、優(yōu)美、動作和步法豐富取勝。個人競技,吹奏表演動作節(jié)奏多變,從緩慢到快速為常見。表演性蘆笙舞動作非常豐富,有的男青年在吹奏時,還能完成一些高難度動作。如利用倒吹蘆笙和炫耀高難度技巧,來以吸引觀眾的贊賞。如“滾山珠”、“蚯蚓滾沙”、“猴子上樹”、“滾地龍”等表演形式。個別人還特意將動作模仿禽獸的習(xí)性、神態(tài)以表現(xiàn)生活的諧趣,給人歡愉。如“牛打架”等。




表演性蘆笙舞內(nèi)容十分豐富。除了融水苗寨吹蘆笙外,還有貴州黔西南地區(qū)也有“巧喝酒”、“蚯蚓滾沙”、“滾山珠"”和“蘆笙拳”;盛行于桂西山區(qū)的蘆笙舞有“過門坎”、“猴子上樹”和“滾地龍”;盛行于貴州黔東南地區(qū)的有“牛打架”、“斗雞”等多種表演形式。前兩地區(qū)所盛行的主要以炫耀高難技巧博取觀眾的喝采;后一地區(qū)所盛行的主要是模仿禽獸的習(xí)性和神態(tài),以表現(xiàn)出生活的諧趣引人入勝。
來源:www.artxun.com



“蚯蚓滾沙”、“滾地龍”是舞者跪地下板腰,以頭頂?shù)貫檩S心,隨后挺起,邊吹奏蘆笙邊 翻身舞動。“巧喝酒”是在長凳上置一盛滿米酒的杯子,然后,舞者圍著長凳邊吹、邊舞、邊下腰喝酒。“滾山珠”是邊吹奏著蘆笙邊作向前和向后翻滾或倒立、疊羅漢等動作。“蘆笙拳”的形式獨具一格,這種舞蹈以舞蘆笙者為伴奏和指揮,其余男、女舞者在其指揮下時而互相穿插時而揮拳對打。有時也插入花棍的對擊。


祭祀性蘆笙舞通常是在木鼓、銅鼓的伴奏下跳的。舞者多為中、老年人。吹奏的大蘆笙長達三尺至丈余。過去,這類蘆笙舞只在“吃牯臟”(殺牛祭祖)時才跳。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表現(xiàn)出對祖靈的尊敬和懷念,動作穩(wěn)重、遲緩。隨著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進步,如今的苗族已很少舉行這種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祖活動,這類舞蹈現(xiàn)基本消失了。
禮儀性蘆笙舞的形式和特點,凡屬男婚女嫁、新屋落成等喜慶活動,則以動作跳躍、輕快,氣氛熱烈歡騰為特色。舞者也多在堂中起舞表示祝賀。但喪葬儀式上,蘆笙舞的作用主要是對死者家屬的安慰和向死者致哀。在這樣的場合,除在入棺儀式上有跨過棺木的跳躍動作外,其余動作均沉穩(wěn)而有節(jié)制,音調(diào)也隨之低沉。
(唐輝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