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叢中的岜沙苗寨。
岜沙人愛喝酒。他們身居大森林中,喝酒可以清寒和壯膽。從娃娃嬉戲玩耍酒壇壇可見一斑。
近日,意大利攝影家羅寶一行專程前往黔東南從江縣岜沙村(“岜”在字典里念ba,但在這里當地人念bia),他們慕名這里的村民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的生活風貌。
岜沙槍手跳起苗族蘆笙舞可謂陽剛氣十足。節奏粗獷有力,擲地有聲。
岜沙是個尚武的民族,被譽為“中國最后的槍手部落”。他們槍不離肩,刀不離腰。據說,在蚩尤與黃帝交戰時,岜沙是當時的先頭作戰部隊;被黃帝打敗后,作為開路軍,他們又一路開山劈路來到此地定居,可見英勇無畏。
岜沙姑娘從小就熱愛勞動,放學了,幫助媽媽摘豬草,打掃衛生。
岜沙全村現有300多戶,近1900人,全部是苗族。村里的一幢幢吊腳樓依山而建,高低錯落,靜謐迷人。寨子下方為全寨的糧倉,糧倉與生活區分開是為了防火。一旦發生火災燒了住宅還可以保全糧食,恢復生產生活。
岜沙的早晨是女人們最忙碌的時間,她們要生火、喂豬,去自留地里采摘蔬菜做一家老小的中午飯。
與其它苗族支系最大的不同就是村中男性的發式——男人們梳著小辮,頭挽發髻。身著自織自染自制的無領右開衽銅扣青布衣,直筒青布褲,褲管很大,看上去讓人想起遠古時代的武士。這山里雖早已沒有走獸飛禽可打,但男人出門時仍喜歡帶著獵槍,槍已成了他們的隨身物。岜沙人說槍是他們祖祖輩輩的傳承。
岜沙人吃的食品大多要采用磕面的方式去完成,比如糍粑、豆米、花生等等。據說,鄰居聽到有節奏的“枝枝、鼓鼓”的磕面聲,便會知道這戶人家不缺吃的了。
岜沙人的衣著也很獨特。不管男女老少,都穿一種藍紫色泛著光的衣服,有點兒像多年前流行的尼龍綢。這種布料是一種叫藍靛的植物在自己織的土布上染成的,并且在染制時還要加入雞蛋清,這樣染成的布既有光澤,又能防雨。在村里,時常可以看見在石臼上舂米的老人,坐在紡車前紡線的婦女……
岜沙苗族女人幾乎是家里的重擔一肩挑,她們收割稻谷,爬高上梁去晾禾。男人們在家里抽煙、喝酒、喂小鳥。
說到成人,岜沙人有自己獨特的成人禮儀。當男孩子年滿十五歲那天,父母要殺兩只雞,一只鴨,還得在河里撈幾尾魚來宴請全村人,進餐之前,孩子要由大人領著在村子里繞行一周,算是得到全村人的認可。
岜沙的鴨婆婆年齡這么大了還自食其力。在岜沙女人都比男人長壽10歲左右。也許是她們在長期的勞動中得到了鍛煉。
岜沙人自古相傳樹崇拜,村民去世土葬后,都要植一株樹,由后人精心呵護,于是,只要你走進岜沙,村里隨處可見參天古木。
岜沙的娃崽年滿5歲時,都要剃成圓圓的“中”字頭,到6歲“懂事了”再蓄上長發。
作為中國最后的槍手部落,現在的岜沙,已聞名海內外。岜沙人除了讓無數慕名而來的游客領略岜沙特有的原生態景觀,還將苗家原始的鐮刀剃頭、吹蘆笙、奏芒筒、唱苗族飛歌……等等傳統節目一一向游客展示。他們說:“這樣的民族風情表演,不僅可以宣傳我們的民族文化,而且表演一場可收入600多元,除交一定的管理費外,剩下的由表演隊員平均分配,也可增加一點收入,一舉兩得”。
意大利攝影家羅寶借來岜沙男人的頭巾和獵槍,按照苗族的風俗,包上頭巾,緊握獵槍著著實實過了一把岜沙獵槍手的癮。
岜沙的男人幾乎每人都有一把火藥槍,只要有槍扛在肩上,不吃飯也神氣得很。
在岜沙苗寨,娃娃們從小就要學習“玩槍”。小槍手們現在是個個玩得有板有眼。關鍵的時候還會給客人亮一手。
岜沙的一點一滴都給意大利攝影家羅寶一行帶來太多的驚喜。羅寶說,在很多年以前,他從《國家地理》雜志上看到,來北京作客的岜沙男人們參觀天安門廣場,一個個都扛著獵槍,那神態簡直是“目中無人”。他一輩子忘不了。當時就下決心要來中國的黔東南岜沙村親自感受實實在在的苗族風俗習慣。如今意大利攝影家羅寶終于夢想成真,他借來岜沙男人的頭巾和獵槍,按照苗族的風俗,包上頭巾,緊握獵槍著著實實過了一把岜沙獵槍手的癮……
(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