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特約記者 張維軍)今年,岑鞏縣注溪鄉周坪村農民彭昌銀種植的100畝金秋梨喜獲豐收,經他采摘包裝后,成了懷化、貴陽等大中城市的搶手貨。據他估算,今年僅金秋梨一項至少為他帶來12萬元的收益。這只是近年來,該縣“造血”扶貧造福千家萬戶的一個小縮影。
近10年來,該縣堅持采取“造血”式為主的扶貧方式,引導幫助千家萬戶貧困農民創業致富。據統計,該縣到位扶貧資金為1.7億元,扶持貧困村群眾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強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使該縣的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促進山區農業綜合開發 拓寬貧困農民增收渠道
近幾年,該縣充分利用扶貧資金加快實施以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脫毒馬鈴薯種植為主的溫飽工程,實施面積達110多萬畝,不斷提高了糧食產量。目前,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7萬多噸,創歷史新高,解決了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從2004到2009年的6年間,全縣實施整村推進項目240余個,投入資金1373.6萬元,實施了以脫毒馬鈴薯、超級稻高產作物種植等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群眾得到較多的實惠,加快了貧困村的脫貧進度。
大力發展優質果品,通過公司+農戶的方式,在注溪、天星、思陽等鄉鎮,用信貸扶貧資金800多萬元,發展果樹1.8萬多畝,這些水果現已進入盛產期,群眾收入十分可觀。目前,該縣僅“思州牌”文旦柚一項,年產量可達260余萬公斤,產值近500萬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
羊橋鄉蓑衣村是該縣最偏僻、窮困的一個村,地理條件十分惡劣,村民增收渠道受限,通過種植農作物無法實現自給自足。2003年,村民們在縣扶貧部門的幫助支持下,從外省引進世界名豬“太湖豬”,并與瘦肉型品種“大約克”進行雜交改良示范。試驗飼養并獲得成功后,全村積極推廣養殖并很快形成了規模。據了解,2007該村村民舒國勝養母豬25頭,種公豬2頭,當年銷售仔豬和肥豬收入超過10萬元。
在蓑衣村的示范帶動下,該縣加快了生豬品種改良力度。隨著養殖戶的增加,2006年3月,該縣養豬協會應運而生,協會無償為養豬農戶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培訓,并協調金融部門對養豬大戶在資金上予以重點扶持,幫助農戶尋找生豬銷售市場,組織生豬調運工作,從而提高養豬戶的經濟效益。
目前,全縣實施以生豬為主的畜牧生產項目已達187個,投資金3000余萬元扶持15018個貧困農戶養豬、養牛和養羊,農民得到實惠。
為使全縣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近3年來,該縣在平莊鄉天馬鎮、天星鄉等10個村實施產業化種草養羊項目,扶持440個貧困戶,已種牧草375畝,建圈舍1.2萬平方米,購優質能繁母羊9200只,波爾種公羊435只。其中,天星鄉民沖村王新海每年養羊收入達到6萬元。縣畜牧局還派3名技術骨干蹲點指揮,成立了“產業化扶貧技術指導小組”負責項目實施中的全部技術指導工作。
2009年,國家實行新的扶貧標準后,為穩定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提高貧困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該縣積極組織貧困鄉村,大力發展優質油茶產業化扶貧項目,今年計劃種植1.54萬畝,整合各類資金3000萬元,在11個鄉(鎮)28個村組織實施。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地區生存條件
多年來,該縣以整村推進為契機,加快交通、基本農田、人畜飲水、農業產業化建設,改善了貧困村的軟硬環境,經濟總量增加,產業結構優化,拓寬了貧困農民增收渠道。
狠抓道路暢通。該縣新修、改擴建村級公路83條,里程616.3公里,解決21個一、二類村交通困難的狀況,改變了貧困群眾多年來肩挑背馱的局面,物流的通暢,不斷拉動了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
加快基本農田建設。目前該縣實施該項目已達128處,投資750萬元,恢復和新建提灌站,改河造田新增面積120多畝,建防洪堤保護基本農田達400多畝。建小水池(窖)820口,渠道防滲112公里,受益農戶達14000余人。
實施人畜飲水項目50處,投入260萬元,解決了上萬人的飲水困難,讓群眾喝到清潔衛生的自來水。
修建村級活動室(綜合服務室)35個,提高了村“兩委”為群眾辦事的效率;村級自然寨步道硬化建設260公里,補助資金210萬元,改善了12000人的居住環境,解除了“晴天灰塵飛,雨天泥漿深”的狀況。
加快學校建設項目9個,補助資金134萬元,解決了貧困村教室不夠用的困難;投資加大農技培訓力度,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提高他們創業致富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