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特約記者 張維軍)今年以來,岑鞏縣面對金融危機持續、市場疲軟和一季度限電等不利因素給工業運行帶來的嚴重影響,在積極動員和支持企業采取措施規避風險,力保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同時,認真貫徹落實省、州部署,采取財政扶持等多種有效措施,全力幫助企業克難解困,使大多數企業能在困境中堅持生產。截至9月底,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14450.3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4.5%。其中規模工業完成產值98950.3萬元,同比增長6.2%,實現增加值11189萬元,同比增長9.7%。全縣工業整體運行態勢良好,發展勢頭強勁。
做足服務生產活
面對企業在生產發展過程中遭遇的困難,縣經貿、工業園區等工作部門,積極主動做好協調服務工作,加強“政、銀、企”合作,突出重點,特別在幫助規模企業申辦手續、協調貸款、保障用電以及調解企業內部矛盾等諸多方面做了大量服務性工作。
據了解,該縣上半年規模工業企業共獲得縣信用聯社貸款2140萬元,有針對性的解決了一批生產企業的資金困難問題。同時,為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縣里還設立了工業發展基金,財政預算1300萬元,用于工業項目技改、兌現招商引資政策和企業基礎設施建設補助費用。
到9月底,財政已拿出454萬元用于企業技改幫扶,促進了企業開工率的提高,使企業的開工率從年初的不到15%提高到75%以上,其中高載能企業從3月份開工4臺冶煉爐上升到9月底的開工10臺冶煉爐。
招商引資成果豐
培育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大力做好招商引資工作,成果豐碩。今年以來,新引進的工業項目有:一是縣塑制包裝有限公司的包裝袋生產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200萬元,設計能力年產塑料編織袋5000萬條,為東立水泥廠的配套項目。該項目已于3月底建成投產。預計每年可實現產值3000萬元。二是貴州西洋豐化肥有限責任公司的復合肥生產項目。該項目總投資430萬元,年產各類復合肥3萬噸,該項目已于4月中旬建成投產。預計每年可實現產值3600萬元。三是縣隆鑫礦業經貿有限公司的精洗煤加工項目。該項目總投資600萬元,年加工精洗煤4萬噸,該項目已于4月底建成進入試產階段。預計每年可實現產值3200萬元。四是李妹子食品有限公司的花生加工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00萬元,設計年生產各類花生食品500噸,今年9月可建成投產。預計每年可實現產值600萬元。五是新業礦業有限公司的方解石開發加工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200萬元,目前已完成采礦權證辦理和加工廠房建設場地平整,計劃今年底建成投產,預計每年可實現產值1800萬元。
“一心兩翼”大發展
為了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合理調整園區布局,提升工業經濟運行品位,實現工業強縣富民目標,岑鞏縣以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高度責任感,抓住土地利用規劃修編機遇,再次對工業園區規劃進行調整。
該縣聘請陜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廣州分院進行勘測施工,目標將達到工業園控制性詳細規劃。將形成以大榕為核心,以后壩至老城、后壩至大有為兩翼,即“一心兩翼”的工業發展布局,工業園區規劃面積將達20.05平方公里。
一是大榕為核心工業區,面積為8816畝。該片區與老城相距7公里,與新縣城相距3公里,可連接新老縣城產業發展,該片規劃為高新技術、新型環保、倉儲、物流區,以發展高新技術和綠色環保產業為主。二是后壩至老城為輕型工業區,面積為6261畝。該區規劃為輕紡、電子、玩具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和生活服務區,主要利用原縣城閑置的行政事業單位房屋、國有企業廠房及其它空置場地,重點發展輕紡、電子等環保型、勞動密集型企業,減少土建及設施投入。三是后壩至大有為裝備制造加工業區,面積為16500畝。該片區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產業聚集能力較強,該區主要規劃為冶金、化工、機械制造加工及其它重型產業區。
“堅持工業主導發展戰略,加快富民興縣步伐。提及工業,不少人‘聞之色變’,把工業與高污染、高耗能劃上“等號”。岑鞏抓工業,不是死抓,而是按照生態環保、節能降耗、提高科技含量的標準來做。引進了一批能帶動農民致富的,勞動密集型的、科技含量高的企業落戶岑鞏,工業經濟不斷壯大,有效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初步構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業發展體系。”這是該縣縣委書記周培芝面對媒體采訪時說出的一番話。
近7年來,岑鞏縣工業園區共投入建設資金6.25億元。其中政府投入2.15億元,企業投入4.1億元。政府投入資金中有500萬元用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在搞好園區規劃的同時,還著力抓好以路網、電網、通訊、渣場、供水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入1億余元完成220KV、110KV變電站、12座通訊站、規范的工業渣場等建設,目前,園區各項配套服務設施基本完善,運轉正常。兩年來,該縣在引進高科技、勞動密集、電子玩具、農副產品深加工等項目上做了許多工作,同時,積極探尋以本地資源為主的資源導向型投資,使該縣工業經濟以高載能企業為主體的單一結構狀況得到一定程度改變,工業經濟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有所加強。工業經濟運行的品位得到有效提升,工業經濟總體水平躍升至全州各縣(市)第3位。
到2009年底,有26家工業企業落戶園區,當年完成工業生產總值8.6億元,實現稅金3367.3萬元,年增幅在25%以上,對全縣經濟、財政增長貢獻率達60%,本地就業人員1250余名,增加就業收入1300多萬元,園區1.8萬人口的生活水平也有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