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CPI同比漲幅開始回落,但仍處高位,“穩物價”的任務仍然不可掉以輕心。特別是當前非食品價格也出現了較快上漲,價格上漲的成本推動因素日益抬頭,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大了美國出臺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引發輸入性通脹的可能性。在如此復雜的局勢和環境中,中央多次強調將繼續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研究,現在有三類產品價格容易上漲。一是勞動生產率增長較慢的農產品,二是不可貿易的產品比如房地產,沒有辦法通過國際貿易調節,三是資源類產品,這三類產品價格上漲壓力較大。
“未來我們要謹防(價格形勢)再次反彈。僅僅靠簡單的貨幣政策不夠,應對成本上漲和輸入性通脹壓力需要靠結構調整、財政政策,有時候還需要競爭政策加以調節。”盧中原說。
盧中原分析認為,財政政策在治理通脹中,對于低收入群體的補貼是最直接的,同時引導結構調整也是最直接的;而貨幣政策往往效果比較間接,偏于總量調控。未來控制成本上升和輸入性通脹,需要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更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