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三元里一帶的皮具外貿業興旺,某外語培訓機構特推出“皮具商務英語”課程
三、想“淘金”要到“非洲”去。盡管非洲經濟水平與其他地區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但不少外語翻譯夢寐以求的高薪機會卻不約而同指向這片土地。
葡萄牙語翻譯薪酬頗高,但就總體而言,中國的葡萄牙語翻譯需求量很少,而在全世界范圍內,使用葡萄牙語的國家和地區只有7個,其中5個在非洲。法語行業內有個不成文的說法:法語學習者要賺錢,不到法國就要到非洲。與此相仿,葡萄牙語翻譯想拿高薪水,就得到非洲去。有上海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學生坦言上海的阿拉伯語市場不及廣州紅火,除非是到非洲去發展。廣外一位阿拉伯語的大一學生對記者表示擔憂酒業問題。她說,同專業師兄的就業都很好,但師姐們的就業情況卻很不樂觀,因為很多阿拉伯語招聘要求男性。記者了解到,阿拉伯語人才通常都會被外派到非洲,因此很多企業在招人時都指明要男性,而很多女性求職者不能接受到非洲工作。
外語教育現浮躁之風
根據記者問卷調查,37%的外國語專業學生在選擇專業時以興趣為主要考慮因素。他們的興趣都集中在“了解語種對應國家的文化”。但在問卷的另一項調查中,學生普遍反映現今的外語教學略顯浮躁。
一方面,外語向來被喻為快餐文化,外語院校普遍形成重視經濟效益而忽略文化積淀的教學氛圍。據廣外的老師介紹,很多畢業生在走出校門后都感慨“書到用時方恨少”。該校一位自然科學選修課的任課老師曾指出,廣外的學生語言能力很強,但思維能力比較薄弱。對于單一的語言學習環境和單一性課程設置,大部分參與調查的學生提出質疑。英文學院的學生認為本專業的一些課程缺乏實用性,過于注重口語,學生的英語知識欠扎實。單一、狹隘的課程設置導致學生除了語言之外就沒有其他特長。“只注重外語教學,忽略中文、數學等基礎知識,個人綜合素質不高”,一位韓語學生指出。
另一方面,外語教學只求懂而不求精。一位商英學院的學生坦言自己的專業功底不扎實,學習不夠深入。英文學院學生把就業前景不明朗歸咎為“學藝未精”,他認為,沒有達到同聲傳譯水平是難找到好工作的重要原因。在廣交會中,不少客商自備翻譯,其中一位做建筑材料貿易的參展商告訴記者,因為擔心本行業涉及的專業名詞比較多,一般的英語翻譯應付不來,所以自己帶了翻譯過來。
再者,跨領域學習使語言喪失專業性。商務英語、英語文化與傳播等專業的學生表示雖然能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但就業方向不明確,專業性不強,難以專注。
培訓機構生存陷泥沼
培訓機構遍地開花 民營小機構夾縫求生
近年來,廣州的外語培訓機構遍地開花。有多年教育從業經驗的梁寶清指出,很多風險投資都正往教育行業注入資金。盡管很多行業在經歷金融危機后都走向蕭條,但教育行業并未受到影響,反而得到投資者的青睞,愿意把錢投入到教育行業。
據不完全統計,廣州市內目前有幾百家外語培訓機構,與此同時,還有不少民營機構正在悄然崛起。梁老師指出,目前我國的外語教育機構主要有三大類。一種是從國外引進的大型外語培訓機構,口碑非常好,收費特別高,適合白領階層和公費學習人群報讀,華爾街、韋博、櫻花就屬于這類高端培訓機構。另一種是類似新東方、廣州雅思、環球雅思、廣外公開學院等以夜校走讀、考證為主的培訓機構。梁老師分析,這類培訓機構最受青睞,“證書是中國人五千年文化比較看重的東西”。另外,出國留學需要提供相關語言能力證明也使得考證類機構相對受歡迎。據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公開學院的招生辦的工作人員介紹,每年都有5、6千人前來報讀夜校。最后一種是民營小機構。因為有上述兩類競爭對手,加上各種小民營機構不斷涌入市場,大部分民營機構都面臨夾縫生存困境。靈格風、凱恩英語、學易等退出教育培訓市場給培訓機構帶來一定的沖擊。有見及此,很多外語培訓機構都紛紛推出自己的特色品牌。記者了解到,不少英語培訓機構都有“浸泡營”項目,為學生營造全英交流的學習氛圍。
走訪過程中,亞加達外語專修學院的劉老師向記者詳細介紹了該校針對性很強的“一對一”教學模式。記者也留意到愿達外語培訓學校白云校區在太陽傘上打廣告,針對附近的皮具市場特別開設“皮具商業英語”課程。韓亞韓國語更是結合當前就業形勢,為報讀學生提供跟蹤服務,把滿報讀年限并符合條件的學生推薦到韓國就業。啟林教育則新創海外研習項目,組織學員到香港大學做交換生,并安排他們到大型金融機構實習,除了香港大學,“美國、其他海外國家是接下來的目標。”啟林教育的梁寶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