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年來,伴隨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需求不斷增大,國內不斷涌現外語熱浪潮。在整體就業形勢相對嚴峻的情況下,龐大且“熱銷”的外語市場為外語從業者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會,一時間讓其他行業的就業人群羨妒不已。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外語人才及從業者均對外語行業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擔憂。外語行業就好比一座 “圍城”,城外的人想擠進去,城內的人卻感覺不盡人意。
廣交會期間高校學生在等待“雇主”(圖片來源:新華網)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社會經濟蓬勃發展,而加入WTO更加快了我國與國際接軌的腳步。近年來,伴隨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需求不斷增大,國內不斷涌現外語熱浪潮。在整體就業形勢相對嚴峻的情況下,龐大且“熱銷”的外語市場為外語從業者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會,一時間讓其他行業的就業人群羨妒不已。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外語人才及從業者均對外語行業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擔憂。外語行業就好比一座 “圍城”,城外的人想擠進去,城內的人卻感覺不盡人意。
昨日 輝煌的起點
外貿飛速發展托起外語行業
自改革開放施行,中國進出口貿易開始加速,由此產生的龐大外語人才需求是外語行業興起的最初和最主要動力。而南北方定期舉行的進出口交易會除了為進出口經濟把脈,更被視為了解外語人才市場供求狀況的風向標。
作為我國最大的對外貿易窗口,廣交會自1957年創辦以來,每年都吸引大量國內外商家參展。截至2011年,廣交會共接待來自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客商達60多萬。第109屆廣交會主辦方統計,截至2011年5月3日,累計已有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非洲及港臺等國家和地區的207103人報名參展。廣交會需要大量的翻譯人員,而據資料顯示,廣交會自誕生之初也十分重視翻譯服務工作。例如,為了保證翻譯質量,第93屆廣交會專門成立了翻譯服務中心,在展會期間提供英、法、德、意、日等十幾種語言的翻譯。此外,還會向客商、參展商推薦優秀翻譯人員。其中,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學生每逢廣交會都會被推薦擔任翻譯員。該校外語學院一名大三學生告訴記者,她在本屆廣交會的日語翻譯工作就是由學校聯系的。據了解,上海某翻譯公司每年都會招聘各個語種的人才,為廣交會提供翻譯服務。
有的展商喜歡自帶翻譯,也有部分展商選擇現場招聘翻譯人員,這就造就了每屆廣交會現場都必定上演的眾多外語系學生手舉“廣告牌”的求職戰。激烈競爭源于十分可觀的翻譯薪酬。廣交會期間,擔任英語、日語翻譯日薪200-300元,西班牙語、法語等小語種日薪一般是300-400,有些可高達500元,而俄語、阿拉伯語等語種又要更高。小語種如此走俏,難怪有網友感嘆:“有必要去學一門小語種”。
世界常聚會 外語熱升溫
隨著綜合實力及開放程度與日加深,中國一時間晉身為世界盛會集中地,最矚目的莫過于幾度主辦國際性文體盛事: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已先后在中國舉辦,深圳大運會也于最近盛大落幕。各領域各層次的文體盛事為大量外語專才提供了平臺。每逢盛事,即使是外語門外漢的平民百姓也會被洶涌的外語大潮熏陶成半吊子。
北京奧運會期間,來自全球205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士前來參加、觀看奧運會。根據奧組委要求,賽會志愿者都應具備外語交流能力,150萬名奧運志愿者均接受了語言培訓和評測。奧組委承諾,奧運期間提供55種語言服務,每天筆譯量50萬字,專業口譯300場,場館口譯服務5000場。后因語言專業志愿者短缺,奧組委更擴招4000多名語言專業的志愿者,提供的語言服務達56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