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黔東南州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標準化工作的意見》和全州標準化工作會議精神,促進丹寨縣標準化工作的開展,今年丹寨縣將重點推動丹寨韭菜根生產綜合標準化項目、黔東南蠟染、石橋古法造紙三項標準化項目立項申報工作。
韭菜根項目:丹寨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生產出來的韭菜根含有人體所需的硒、鋅等微量元素,去年種植面積達4400多畝,年產值4600萬元,有效帶動了3000余戶以上的農戶種植,年增加收入300萬元以上。該產品獨特、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但目前國內尚無醬腌韭菜根的標準生產體系,該標準體系的制定,將使韭菜根生產過程規范化,能有效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帶動農戶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黔東南蠟染項目:目前丹寨已成立蠟染協會,會員300余人,每年可以生產蠟染作品6萬余件(半工半農),蠟染價格從十幾元到幾百元不等,年產值150萬余元左右,目前訂單較多,市場上蠟染供不應求,但由于沒有產品標準,廠房不規范等原因,產量很低,效益不高。黔東南蠟染標準的制定對苗族蠟染工藝的傳承,產業化、集約化生產,抵制和杜絕那些工藝生產低質、低價產品甚至偽劣商品進入市場,提高蠟染產品的安全性和適用性起到積極的作用,從而實現黔東南州蠟染向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發展。規范加工后,丹寨縣預計每年可生產蠟染20余萬件,按平均每件80元計,年產值可達1600萬元,除去成本1000萬元,年純收入可達600萬元。
古法造紙項目:貴州省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被譽為“古法造紙之鄉”,其造紙技藝從唐朝中期沿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該村現在沿用古法生產的迎春構皮苗紙、書畫紙、特種手工紙、白皮紙四大系列200多款的紙品,由于其質地韌性強、光潔度好、保存時間長及其PH值達7.8—8之間等特點,受到廣大書畫家的喜愛,遠銷西歐、澳大利亞、日本、東南亞、香港等地。特別是石橋迎春紙,被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定為專用紙,僅今年下半年兩館的訂單就達296萬元。石橋村總共124戶農民,投入造紙的有50多戶, 2009年該村實現紙品銷售收入500萬元,純利潤超過100萬元,每戶造紙的農家年均純收入最低也有2萬元。該產品標準的制定,將使生產過程規范化,能有效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知名度。
目前標準項目立項申報工作正在進行中,丹寨縣質監局正與各標準項目實施單位共同做好標準制定的前期工作。
(許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