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丹寨縣龍泉鎮馬寨村干登寨一位村民正在制作爐灶模型。
8月16日,丹寨縣龍泉鎮馬寨村干登寨一位村民正在制作爐灶模型。
8月16日,丹寨縣龍泉鎮馬寨村干登寨一名婦女正在制作爐灶模型。
8月16日,丹寨縣龍泉鎮馬寨村干登寨放在陽光下嗮干的爐灶模型。
8月16日,丹寨縣龍泉鎮馬寨村干登寨村民家中等待出售的爐灶。
近期,丹寨縣在積極組織群眾抗旱的同時,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引導各村群眾抓好產業發展,力爭做到農業損失副業補,確保農民減產不減收。龍泉鎮馬寨村干登寨就是其中的一個。
干登寨的村民長年以生產爐灶為主要經濟來源,但由于生產爐灶程序繁瑣,而且需要勞力多,近年來,村里做爐灶的人逐漸少了,然而在嚴重的旱災面前,干登寨的村民們不得不重新做起了爐灶,以彌補旱災造成的損失。
在干登寨,記者看到,家家戶戶門前都堆滿了爐灶,村民們也趁著這農閑時期抓緊生產,由于生產爐灶多是手工活,于是該寨的男女老少也都參加到做爐灶的行列上來。
在今年的旱災中,村兩委帶領群眾轉變生產理念,加大爐灶生產量,爭取產銷量再創新高。記者看到,村民們有的在踩泥,有的在割灶,有的在捆絲,有的在下窯,一片繁忙的景象。
據了解,馬寨村干登寨共有22戶人家,在旱災期間家家戶戶生產爐灶,產品除在黔東南州銷售外,還遠銷黔南州、湖南省等。今年,全寨可生產爐灶將超15萬多個,經濟創收可達27萬元。(楊昌盛 曹瑛 龍永軍 攝影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